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21:0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亲子沟通态度 心理适应


【摘要】: 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调查问卷。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科学、客观地揭示了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其心理适应的现状和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内部的关系。 研究结论如下: ①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亲子沟通态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对亲子沟通态度的三个分维度(价值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分析发现,大学生亲子沟通价值认知的水平最高,其次是亲子沟通情感体验,相对较低的是沟通行为倾向;大学生在亲子沟通态度上存在性别、专业、家庭成员关系及父母婚姻状况之间的差异。 ②亲子沟通价值认知、亲子沟通情感体验、亲子沟通行为倾向及其子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不同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成员关系及父母婚姻状况的大学生在沟通价值认知、沟通情感体验和沟通行为倾向维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其中在价值认知维度上存在性别、年级、家庭成员关系及父母婚姻状况的显著性差异;在情感体验维度上存在家庭所在地、性别、成员关系及父母婚姻状况的显著性差异;在行为倾向维度上存在年级和家庭成员关系的显著性差异。 ③通过自尊和交往焦虑对心理适应的反映发现,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不同年级、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关系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自尊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不同专业及是否学生干部自变量在交往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影响。 ④高低亲子沟通态度得分组在自尊和交往焦虑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亲子沟通态度的三个分维度(价值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及其因子进行高低分组后发现,其同样在自尊和交往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高亲子沟通态度水平组的大学生在心理适应上的得分高于低亲子沟通态度水平组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亲子沟通态度 心理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目的10-11
  • 1.3 研究意义11
  • 1.3.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11
  • 1.3.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11
  • 1.4 研究内容11-12
  • 1.5 研究假设12
  • 1.6 研究设计12-13
  • 1.7 研究创新13
  • 1.8 研究变量及其定义13-14
  • 2 文献回顾14-24
  • 2.1 亲子沟通研究综述14-20
  • 2.1.1 亲子沟通概念研究14
  • 2.1.2 亲子沟通模式研究14-15
  • 2.1.3 亲子沟通内容研究15
  • 2.1.4 亲子沟通问题研究15-17
  • 2.1.5 亲子沟通测量研究17
  • 2.1.6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研究17-19
  • 2.1.7 亲子沟通态度研究19-20
  • 2.2 心理适应研究综述20-22
  • 2.2.1 自尊的研究21-22
  • 2.2.2 交往焦虑的研究22
  • 2.3 亲子沟通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22-24
  • 3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问卷的编制24-38
  • 3.1 研究目的24
  • 3.2 研究程序及被试24-26
  • 3.2.1 预测问卷的编制24-25
  • 3.2.2 调查问卷的测试与被试25-26
  • 3.3 统计工具26-27
  • 3.4 结果与分析27-38
  • 3.4.1 项目分析27-28
  •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28-32
  • 3.4.3 验证性因素分析32-34
  • 3.4.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34-38
  • 4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的现状及特点38-50
  • 4.1 研究目的38
  • 4.2 研究被试38
  • 4.3 研究工具38
  • 4.4 数据处理38
  • 4.5 结果与分析38-50
  • 4.5.1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总体现状的描述38-39
  • 4.5.2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描述39-46
  • 4.5.3 多元方差分析46-49
  • 4.5.4 小结49-50
  • 5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现状及特点50-56
  • 5.1 研究目的50
  • 5.2 研究被试50
  • 5.3 研究工具50-51
  • 5.3.1 自尊量表50
  • 5.3.2 社交焦虑量表50-51
  • 5.4 数据处理51
  • 5.5 结果与分析51-56
  • 5.5.1 大学生心理适应总体现状的描述51
  • 5.5.2 大学生心理适应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51-55
  • 5.5.3 小结55-56
  • 6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56-65
  • 6.1 亲子沟通态度及个维度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56-61
  • 6.1.1 亲子沟通价值认知及各因子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56-57
  • 6.1.2 亲子沟通情感体验及各因子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57-59
  • 6.1.3 亲子沟通行为倾向及各因子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59-60
  • 6.1.4 亲子沟通态度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60-61
  • 6.2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61-62
  • 6.3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与心理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62-63
  • 6.4 小结63-65
  • 7 讨论65-70
  • 7.1 大学生亲子沟通问卷的编制65-66
  • 7.1.1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的成分65
  • 7.1.2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问卷65-66
  • 7.2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和与心理适应的总体特征66-70
  • 7.2.1 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的总体特征66
  • 7.2.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亲子沟通态度的特征比较66-68
  • 7.2.3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总体特征及差异比较68-70
  • 8 结论及研究展望70-72
  • 8.1 主要结论70
  •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建议70-72
  • 8.2.1 研究的局限70-71
  • 8.2.2 进一步研究建议71-72
  • 致谢72-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77-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3期

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郭传琴;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2期

5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6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7 刘宁,陈锡宽,闻增玉,高尔生,周本成,周小萍,武俊青;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2期

8 王争艳,刘红云,雷雳,张雷;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10 李士保;席波;付茂笋;孙付胜;;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642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42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