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抚养人教养方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抚养人教养方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量表 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状况 抚养 适应不良 抑郁 健康发展 母亲 心理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抚养人的育儿方式及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要抚养人态度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49名初中生(30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父亲外出组在心理健康多项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组;初三年级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虎、适应不良因子上的得分比非留守儿童高;留守女生抑郁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留守儿童临时抚养人在严厉、干涉程度上均低于父亲或母亲。结论: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初三"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留守女生比男生更加抑郁,这些与抚养人的教养方式有关。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教育科学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量表 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状况 抚养 适应不良 抑郁 健康发展 母亲 心理问题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其进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它对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学校和任何社会团体都不可替代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在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04期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3 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年04期
4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5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5期
6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7 余毅震,黄艳,梁勇,王礼桂,胡虞志;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孙刚成;闫世笙;;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3 李峰;;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4 钱铭怡,姚萍,李丽敏;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5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祚山,唐加祥,赵楠;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8 余显亚;;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影响——对重庆市一村民小组的调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6期
9 王益峰;;台州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利萍;;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艳苹;李玲;;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伍业光;;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中国的应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4 李启荣;苗国栋;阳琼;余金龙;;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及其对患者的影响初探[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4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永跃;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邢玉凤;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尚清;新世纪职专生人格教育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袁素瑛;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年02期
2 杜鹏;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3 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4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5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1期
6 徐泰,艾赛提,张春强,王槐鸿,杨征,崔俊南;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的试用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06期
7 韩岭,杨德森;神经症患者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1期
8 武桂英,张国栋,蒉翊红,沈文雅,钮鹰;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5期
9 王家林,彭崇基,陆焯平;广西南宁市中学生EPQ测查和全面发展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10 姜厚璧,冯卫;偏头痛患者个性测验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年06期
2 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01期
3 孙顺其;;“留守儿童”实堪忧[J];教师博览;1995年02期
4 张志英;“留守幼儿”的孤僻心理[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5 郑志贤;谈易造成学业不良的家庭教养态度[J];教书育人;2000年09期
6 刘天时;;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J];教师博览;2000年10期
7 慈勤英,李芬;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弱势地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03期
8 张万敬;;为“留守儿童”呼唤“家爱”[J];辅导员;2002年21期
9 赵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J];社会;2003年09期
10 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玲;刘淑慧;;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陈青萍;;从大学生神经症谈心理健康咨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宋华淼;孟庆家;关英涛;崔虹;;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量表(MHI)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王伯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心理健康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范方;桑标;苏林雁;;“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状况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儿少心理健康量表》和《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A];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雷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杭蓉珍;;让爱相随——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李琳;;浅议贵州省“扶贫”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穆威;;浅析遵义市“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楠;开枪后,与心理专家谈话[N];人民公安报;2001年
2 王云娟 郑国中;教师心理健康: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N];光明日报;2002年
4 王云娟 郑国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检察日报;2002年
5 宛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下)[N];江苏科技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海磬;农村教育关系小康大业[N];光明日报;2003年
7 记者 李函;义务教育面临新考验[N];四川政协报;2003年
8 特约记者 覃遵奎 通讯员 瞿扬众;永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N];团结报;2003年
9 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N];安徽日报;2004年
10 王根喜 采写;关注未成年人成长[N];安徽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许世华;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秀娟;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的缺失及立法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田达;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6 易高峰;重庆市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品德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张富东;农民工家庭伦理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崔应会;公共新闻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爱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本文编号:701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0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