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分析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分析及对策
【摘要】:为了解高校新生不同亚群体学生的适应现状,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湖北某高校06级新生的适应性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亚群体的新生在学习适应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男大学新生与女大学新生群体、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群体、来自城市与乡镇及农村的大学新生群体、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新生群体之间存在其他适应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支持及不同的专业训练的累积影响等可能是影响不同亚群体学生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亚群体 适应性 差异分析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Lazarus(1969)认为,适应是面对环境压力的应对行为和能力[1]。不适应的行为往往影响个体的日常活动,而适应行为则促进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独立性[2]。从中学进入大学将面临许多重大的变化,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理想目标的变化等,能否较好地适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志,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范存欣,马绍斌,刘国宁,吴赤蓬,王惠苏;大学生人格特征测试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4 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4期
5 王永丽,林崇德,俞国良;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6 李辉;朱丽芬;李梅;;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潘芳!250012,张红静!250012,芦宗玉!250012,江虹!250012,丁守銮!250012;1053例不同专业大学生16PF人格测试分析与建立专业常模的必要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湘蓉,龙晓东,邓治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与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杨群,王家同,王锐安,刘喜文,刘冬焕,郎红娟;军队院校地方计划生与地方大学生16PF测查结果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3 张存库,杨永革;扩招条件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04期
4 刘惠珍,吴长亮;广西南宁4城区强制戒毒者卡特尔心理测验结果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唐莹,张静平,余小波;医学生人格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3期
6 龙晓东,廖湘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7 贾艳滨,叶明志,肖计划;医学研究生和本科生16项个性对照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2期
8 张群芳;应对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戴剑松;蒋丰;孙飙;王正伦;;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范存欣,马绍斌,刘国宁,吴赤蓬,王惠苏;大学生人格特征测试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张芳;局级领导者群体整体效能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凡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在党政领导干部人格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屈强;军校学员认知方式与人格特质分析及其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群;军队院校地方计划生与地方院校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邹华;医学生心身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5 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志刚;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军人常模的修订[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惠清;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清华;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克文,李占江,邱炳武;学校生活适应量表的修订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3 赵波;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潘芳,芦宗玉,张红静,江虹;咨询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4期
6 俞国良,林崇德,王燕;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7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宋广文;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年01期
9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年01期
10 潘芳!250012,张红静!250012,芦宗玉!250012,江虹!250012,丁守銮!250012;1053例不同专业大学生16PF人格测试分析与建立专业常模的必要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莉莉;肖丽娟;;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2 刘幸娟;纪伟;;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3 余建林;;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李远贵;;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与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5 张春艳;;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6 吕叙杰;;浅析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0期
7 魏学飞;;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8 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9 路红显;;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严立宁;马静涛;于聪;;关于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雁;;雁北师院大学新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晓波;詹丽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悦;柯本忠;;大学新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继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经验刍议[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6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徐银儿;陈毓麒;;140例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郭志平;潘燕;李正中;;大学新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问卷》的检验及应用[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张彩云;张燕明;何镜炜;;香港浸会大学新生中新移民对心理素质、生活技巧及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田晓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翠敏 通讯员 刘岩;顺义近八百困难大学新生获救助[N];北京社区报;2009年
2 傅北水;大学新生如何度过心理失衡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记者 王晖;16.2%的大学新生有“心病”[N];河南日报;2006年
4 中国矿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项丽娜;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学英 本报记者 周芝敏;一切从“心”开始[N];黑河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巧君;新学期用心准备[N];天津日报;2004年
7 周胜华;大学新生当防适应性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通讯员 曾理邋记者 张国圣;新生要“调心”“老生”要“收心”[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永宏;大学生成长第一课该上什么?[N];大同日报;2006年
10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 武雅学;大一新生易患三种心病[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婧;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华;当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佘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何爽;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时艳阳;社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宇;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岩弟;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及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晓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艳哲;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李树军;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93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9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