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网络课程的新思考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网络课程的新思考
【摘要】:运用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对影响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益主要因素的定性评价转换为有限定量评价指标,被教育技术学者广泛采用,并且设计出多种评价系统和评价模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但多数模型兴趣在于最后的数字化结果,恰恰忽略了模型运用过程中的科学性。本文作者曾在完成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IT设备评标应用系统过程中,运用模糊优选理论,设计了IT设备采购综合评标模型和应用演算范例,验证了利用集合论对设备采购评比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内容旨在借鉴模糊优选理论设计评标模型的心得,应用于评价网络课程,使得网络课程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型进一步科学化。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
【关键词】: 模糊数学 网络课程 综合评价
【基金】: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2SJD63004)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在网络上免费开放。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网络课程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有利于高等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琴;网络课程绩效综合评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陈东升;谭瑞梅;杨杰;;网络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胡水星;;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课程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4 郭向勇;傅国强;;以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5 王燕;;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课程评价系统的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张宁蓉;严立;陈亦望;;网络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计算机教育;2007年08期
7 周立元;;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实现网络课程的综合评价[J];教育信息化;2006年01期
8 别文群;缪兴锋;;网络课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1期
9 白丽娜,朱鸿玲;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网络课件中的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2004年04期
10 王会霞;刘志兵;;网络课程模糊综合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洁;;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李国军;钟志强;;多媒体课件模糊评价及算法实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张翠玲;郭莹;;在教学中有效利用CAI课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5 江晓晶;;浅谈中学美术课程电脑教学[J];才智;2011年31期
6 邓世文;;试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年07期
7 胡亮;匡哲君;解男男;赵阔;;计算机网络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姬瑛洁;赖小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2期
9 赵丽琴;;《操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教学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10 曹湘;;苏南地区高校健美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邰丽萍;;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叶建芳;叶建威;;EDA仿真技术在《锁相技术》教学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改学;;教育信息化是西部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熊珍珍;邹琳琳;;基于多Agent技术的混合学习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4 俞树煜;西部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荆永君;教育资源分布式配送与调度算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定强;初中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少婷;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理;本溪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中义;高等教育信息化用户满意度主成分分析与评价[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瑾;基于Cesim平台的E-learning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荣东;网站群技术在农业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宋军;公安院校《刑事影像技术》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星宇;嘉定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荣;大学英语视听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剑;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10期
2 李葆萍;网络教育评价系统及其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9期
3 黄荣怀;网络课程质量认证的研究与试验[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21期
4 董艳,黄荣怀,李晓明,申瑞民;《网络课程课件质量认证标准》的研制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5 张军;多媒体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6 杨改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7 朱凌云,罗廷锦,余胜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8 单珊;范建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程评价[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尹世群;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推理机制的学生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2年02期
10 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波;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水星;基于模糊理论的网络课程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春萍;;人机系统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赵宁;张玲;;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科技查新质量的科学性讨论[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3 郭向勇;傅国强;;以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多媒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全立新;;基于综合评价的Web服务QoS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8期
5 韩志刚;一种改进的软件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邹金凤,林鸿飞,杨志豪;文本分类中多分类器的综合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6期
7 汤志伟,符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孙薇;李培栋;李未;;基于神经网络的供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J];华东电力;2006年02期
9 高辉;韩晓明;张志强;吕文辉;;基于TOPSIS法的军工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24期
10 张东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希伟;陈东丰;刘占新;曹玉超;;吉林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及公路发展综合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规划分会2003年文集[C];2003年
3 张爱华;张薇薇;;通信运营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思路[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潘雄锋;孙玉涛;;基于密切值法模型的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发展水平评价[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5 刘浪;王晓光;初军威;;突变级数法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薛永森;张凤荣;;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江兵;王刚;杨善林;;多指标综合评价小波网络模型及其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8年
10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庆霞;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会议召开[N];巢湖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媚邋实习生 杜新湖;南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良好[N];南宁日报;2008年
3 聂国雨 王冠华;我市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省综合评价排名位次前移[N];潍坊日报;2011年
4 李代广邋通讯员 靳青林;新郑供电公司获得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全省第一[N];经理日报;2007年
5 仵德建;青岛名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记者 石巍;沧州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得高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7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N];中国证券报;2003年
8 记者 景萍;省政府对我市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N];长治日报;2006年
9 记者 车莉 实习生 李越;我市建立综合评价考核机制[N];长江日报;2009年
10 苏江;中注协采用综合评价会计新百强出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涛;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磊;动态对抗性环境下多机器人系统合作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童明光;我国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邹毅实;我国林纸一体化的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天;库车坳陷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新疆大学;2005年
2 胡毓瑾;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项目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霍拥军;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郭晓明;上市公司财务核心能力理论与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5 朱强;基于GIS的公路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关哲;保定市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营销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7 王旭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张建琼;综合评价理论在唐氏综合症筛查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胡东娜;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周媛;江苏省沿江开发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8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4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