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评价研究
【摘要】: 为了能比较客观评价各国和各区域的人力资源教育发展水平,人力资源专家采取各种方法对于人力资源测评做出了尝试,然而,因为指标的选取、体系的建立和计算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非常成熟,且存在种种问题。有的指标选取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力发展整体水平;有的指标体系不足以反映人力资源教育发展的动态运动和指标内部相互关系;有的计算方法过于繁琐,操作性不强,以致无法普及,也无法让政府决策部门及非专业人员所理解。 本论文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评分方法,将之重新组合,创造出一套指标反映全面且具有公信力,计算方法又相对简便,计算结果比较直观的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评价的计算方法。 在人力资源生成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成为支撑和推动人力资源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借助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和教育发展增、存量水平指标,可以比较方便地作出三者间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根据常识性的逻辑推理经济、教育存量、教育增量三种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闭合的因果链。表明教育、人力资源和经济水平存在着伴生伴长的关系。 根据教育、人力资源、经济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人力资源及其测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水平、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能力、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贡献三维指标体系,以综合评分法的评价方式对湖北省及我国各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通过对于指标和测评方法的重新组合,形成了一套指标全面、操作简单的评价区域人力资源教育现状方法。 此外,本论文还以湖北省为研究样本,以实证研究方式,验证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比较研究湖北省人力资源中的现状,通过分析和推断湖北省与全国、东部、中部等不同区域人力资源存量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供给水平)的差异,对湖北省人力资源教育发展水平、能力和贡献进行评价,系统分析湖北省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湖北省的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理论和方法上,对全国和其它地区也有启迪。
【关键词】: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72;G5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导论9-18
- 1.1 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6
- 1.2.1 教育与人力资源10-13
- 1.2.2 人力资源评价理论13
- 1.2.3 人力资源评价方法研究13-16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16-18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3.3 研究思路17-18
- 第2章 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测度理论18-22
- 2.1 人力资源理论18
- 2.2 教育在人力资本发展中的作用18-19
- 2.3 经济水平与教育增量、存量水平因果关系分析19-20
- 2.4 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分法基本指导思想20-22
- 2.4.1 指标选择要求20-21
- 2.4.2 综合评分法基本步骤21-22
- 第3章 人力资源教育与发展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2-34
- 3.1 关于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水平维指标的构建23-25
- 3.1.1 人均受教年23-24
- 3.1.2 成人识字率24
- 3.1.3 每十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24-25
- 3.1.4 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25
- 3.2 关于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能力维指标的构建25-26
- 3.2.1 教育综合入学率26
- 3.2.2 人均教育经费指数26
- 3.2.3 每十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26
- 3.2.4 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26
- 3.3 关于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贡献维指标的构建26-27
- 3.3.1 人均GDP27
- 3.3.2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27
- 3.3.3 人均专利数27
- 3.4 综合评分法27-28
- 3.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28-34
- 第4章 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比较分析34-47
- 4.1 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分析34-40
- 4.2 湖北省与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对比分析40-47
- 4.2.1 湖北与中部地区比较40-43
- 4.2.2 湖北与东部地区比较43-47
- 第5章 促进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7-62
- 5.1 湖北省的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7-56
- 5.1.1 体力型人力资源比重过大,智力型人力资源缺乏47-48
- 5.1.2 教育经费不足48-50
- 5.1.3 科技转化能力差50-53
- 5.1.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53-55
- 5.1.5 高素质人才流失55-56
- 5.2 对策与建议56-62
- 5.2.1 积极推进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力资源存量基础水平56
- 5.2.2 实施人才战略,建立湖北人才高地56-59
- 5.2.3 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教育发展能力的后劲59
- 5.2.4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力资源教育发展水平向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转化59-61
- 5.2.5 以产业结构为导向,调整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61-62
- 结束语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磊;余稀;;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电脑;2011年07期
2 安鑫丽;;品牌识别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6期
3 王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4 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5 王必英;;生态经济区划指标建立与研究——以运城市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1年02期
6 谢春;李健;;我国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7 贾佳;;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8 李颖;张静;;石河子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21期
9 蒋抒博;周国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10 韩飞飞;胡瑞斌;;粗糙集理论在招标资格预审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军德;梁学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2 焦越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预警系统的指标选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3 马炳厚;梁蜀忠;孙金立;;军队院校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探析[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沈有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建构[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杨志;陈静;陈华;佟颖;叶浩;;建设武昌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谭强林;黄祖明;;湖南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及评价[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5年年会暨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8 吴尚昆;吕宾;;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姚建华;;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霍永伟;罗建美;;河北省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艳;合理确定指标体系 做好“两区”工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2 ;研究制定幸福广东指标体系[N];广州日报;2011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陈邦明 李强;广州要率先建幸福指标体系[N];南方日报;2011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越辩越明[N];南方日报;2011年
5 广东商学院教授 林洪;理解幸福指标体系应该明晰几个问题[N];南方日报;2011年
6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博士 邓江年;把政府廉洁指标纳入幸福广东指标体系[N];南方日报;2011年
7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 郑方辉;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应构建科学方便操作[N];南方日报;2011年
8 金瑞期货总经理 卢赣平;市场指标体系的变化和影响[N];期货日报;2011年
9 宋宁华;首个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亮相上海[N];中国建设报;2011年
10 李晓凤 刘宇阳;关爱指数与指标体系研究有四大创新[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铁珍;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莹滨;湖北省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静;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袁婕;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D];暨南大学;2000年
4 邢莉;广东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5 郝清源;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6 周永红;安全社区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霍拥军;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盛旗锋;农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9 凡刚领;中国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10 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2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5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