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
本文关键词: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
【摘要】:在全球风险社会,我们将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考验。汶川地震表明,我国的危机教育仍然十分匮乏,需要从设立危机教育专门课程、建立实训基地、编排网络和电视教育栏目、培训志愿者、建立防灾日等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以增强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关键词】: 风险社会 汶川地震 危机教育体系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汶川地震是本世纪初中国人民经历的一场重大灾难。在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人民体现出了英勇顽强、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充分展示。在被爱国热忱和人性的光辉深深感染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汶川地震:“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磊;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呼唤防灾文化教育[J];调研世界;2000年11期
2 肖筱,华烨,宇浪;历史与现代火文化的碰撞与升华──走近湖南省消防防灾教育馆[J];时代消防;2000年12期
3 李忠东;;学校应重视防灾应急教育[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6年05期
4 乌尔里希·贝克,王武龙;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5期
5 乌尔里希·贝克 ,刘宁宁 ,沈天霄;风险社会政治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3期
6 肖鹏军;;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危机教育[J];教育探索;2006年09期
7 项光荣;;美国危机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年02期
8 徐瑞萍;;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6期
9 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卫东;;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责任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张洪根;;现代科技伦理再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刘懿;;缺失与构建: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图书馆公众危机教育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09年03期
4 周筝;陆娟;吴勇;;加强高校防灾应急能力建设之我见[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荣昭俊;潘倩;谢振荣;;论加强大学生危机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生态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浩斌;;试论伦理生态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洪晓楠;林丹;;风险社会中的青年心理问题与治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祝天智;;论风险社会的挑战与农村公共安全管理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倩;;以复杂性思维应对风险社会[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潘斌;;风险社会与自反性现代性[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祝天智;;论风险社会的挑战与农村公共安全管理的创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威;;公民意识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及国际法治论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5 杜健勋;;分配与治理:风险社会的环境法结构转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赵雪丽;;环境风险网状治理结构构建——以日本大地震为例的评述[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松玲;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红梅;公共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政府的理性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6 田静毅;秦皇岛市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模型及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小钢;追寻中国环境法律发展之新理论[D];吉林大学;2008年
8 崔德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9 林更茂;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潘斌;社会风险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春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栋栋;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张廷峗;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吴洪彪;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刘发喜;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德楷;重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张娟;大学生公共危机应对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董研;政府危机管理与社会参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何华玲;风险社会的公共治理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陈萌萌;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刁生富,徐瑞萍;在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信息时代中国现代化难题的深层根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潘捷军;美国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甘峰;日美两国危机管理比较研究──阪神大地震与洛杉矶大地震[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乌尔里希·贝克 ,王武龙;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3期
5 吴仲飞;“911”与美国的紧急事件处置[J];人民公安;2001年11期
6 刁生富,李章印;寻求冲突的和谐——信息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静;;风险社会——新的阶级社会——基于贝克《风险社会》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7期
2 杨骊;;灾难时刻,文学人类学在场——评《灾难与人文关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庞波;;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4 齐文远;;刑法应对社会风险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5 孙静;;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6 潘斌,;;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的哲学反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拓;;法益理论的危机与出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丁达;;风险社会——好莱坞灾难电影中的影像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张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10 尹保红;秦燕;;浅论风险社会中信任秩序的模式重构[J];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菁;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坡面泥石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仁坤;邵敬东;;沙牌拱坝经受了超强地震的考验[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任蕾;;《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施文婧;王兆印;刘丹丹;徐梦珍;;震区花岗岩崩塌体上的植被修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袁海军;;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毛蓉萍;;错层建筑在汶川地震中受损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8 王海洋;邓慧华;皋伟;金晶;康学军;陆祖宏;;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曾政;胡友兰;王曦鸣;汤明;;从汶川地震思考兽医如何进行震后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夏晓辉;;论科普节目的社会引导作用——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电视科普节目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角色[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媒体人 柳五;“风险社会”与社会救助体制建构[N];东莞日报;2011年
2 杨雪冬;风险社会离我们有多远?[N];学习时报;2004年
3 郗卫东;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柳森;全球化时代,如何应对“风险社会”[N];解放日报;2010年
5 杨雪冬;全球风险社会呼唤复合治理[N];文汇报;2005年
6 张义祯;风险社会与和谐社会[N];今日信息报;2007年
7 赵光瑞;“风险社会”应加大避险投入[N];检察日报;2004年
8 张义祯;风险社会与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2005年
9 范正伟;如何应对“文明的风险”[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娅;风险社会、环境污染与严格责任[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民;风险社会与我国法律观念的变革[D];吉林大学;2012年
2 高和荣;风险社会下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瑞昌;风险 知识与公共决策[D];复旦大学;2005年
4 廖湘文;侵权行为法危险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米丹;风险社会中的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钱亚梅;风险社会的责任担当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坚;不确定性问题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9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潘斌;社会风险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立广;风险社会中政府责任担当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闫少洁;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岩;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风险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荣;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夏少辉;挑战与应答: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光;风险社会中多元主体的治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范正姝;应对风险社会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韩东;风险社会中的媒体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肖显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的实践与思想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878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7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