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发展文化场及其构成
本文关键词:论教师发展文化场及其构成
【摘要】:文化场是指特定的时空中各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场,它是一个有向心力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教师发展文化场是文化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文化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意义的网络。该网络由层层递进的文化圈所构成,它依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种文化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整个文化场的不同"次场"。教师发展文化场的构成可从空间的叠置性、时间的连贯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种类三种角度进行审视。教师发展文化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跨文化性。从文化场视角分析教师发展,有助于更进一步把握教师发展过程中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动态历程。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场 文化场 教师发展文化场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同其他的个体一样,教师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当中。这里的空间包括了实在的物质空间以及社会的和概念的抽象空间,这里的时间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连续体。特定时空中的文化语境,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发展文化场中的教师发展研究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淑娉;文化变迁与文化接触——以黔东南苗族与美国西北岸玛卡印第安人为例[J];民族研究;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哲学——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一种思路[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祁家能;;从“文化”到“文化生产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2期
6 张立丹;张希玲;;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7 罗秋雨;;由“法语保护主义”引发的对汉语汉字地位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8 林滨;从伦理道德视角,试析儒家与基督教两种人性论的不同预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0 李智勇,樊宝敏;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孟庆梓;;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以福建福清江兜村为例[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吕淑梅;魏珍珍;;观照包装设计文化[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徐送迎;;试论《风》之始“二南”与《关雎》[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闫朦;;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5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军;对我国人生信仰几个问题的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发明;语文学科性质的演绎与汉语文教育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军锋;;从教育视角看民间文化的保护[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2 陈卫;;论教育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8期
3 毕唐书;;啊,,“龙源”……——感受孙立平和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4 冯华;冯艺远;何妮妮;陈红;;《国际理解》教材框架体系的开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董丽;;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文化功能的扩展[J];学理论;2011年23期
6 刘世民;苑大勇;;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岩;;中央集权下的法国教育行政体制及成因[J];学理论;2011年20期
8 孙珂;;创建“三结合”体系 营造学生爱国情结[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9 吴丹妮;;武陵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新历史起点[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4期
10 武海娟;;多元文化的兴起与课程的改革[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世辉;用民族文化拴住学生的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杨昆中;刍议边远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及对策[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柳文坤 实习记者 高桥亮;奇葩怒放艳桃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特约通讯员 高应清;德江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N];铜仁日报;2010年
5 石谦;从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声有色[N];贵州民族报;2009年
6 肖菡;从自发到自觉 从无序到有序[N];贵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卫华;让校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N];贵州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民族文化进校园内涵应更丰富[N];贵州民族报;2006年
9 ;正确把握传承民族文化与掌握语言工具的关系[N];青海日报;2010年
10 ;宏扬民族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N];贵州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2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尔肯·努拉合曼;论哈萨克民族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韦宁;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3 米璐;维汉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文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蓝亭;贵州民族学院汉、土家、苗、布依、侗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宝乐日;内蒙古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慧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上洁;民族村寨学校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付海东;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韦理;从山村到城市[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9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3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