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语用学视角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5:13

  本文关键词:语用学视角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话语权”,作为社会学研究术语,结合了其使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体表现为主体对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价值态度的可能性及其自由性的控制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创造性,反映主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所属地位和社会权力,并解释主体的影响力如何由其社会地位所赋予。“课堂”作为一种场域,是师生在班级授课规定时间和在特定班级场所内发生的各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动态整体结构的表征,重视师生的先前经验与当下情境。笔者为了系统性调查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话语权现状,借用语用学分析框架,从学生课堂话语权的主体层面、语境层面和语效层面进行了现象分析,一共搭建了十四个具体维度,利用不同研究方法从各自维度进行了现象描述、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首先,笔者根据语用三个层面对学生课堂话语权进行了测量,在主体层面主要从师生话语时间量上的比较和在三种不同哲学理念关照下师生关系的划分,分别测量了学生课堂话语权在“表达时间”、“关系制度”、“关系引导”和“关系盲目”这四个维度的现状:在语境层面主要从师生话语交际场合和文本载体出发,分别测量了学生话语权在“交际情绪”、“交际身份”、“空间抑制”、“空间无奈”、“空间工具”和“背景权力”这六个维度的现状;在语效层面主要从学生说者能力和教师听者的信息差异、条件性行为以及反馈态度出发,分别呈现了“说者能力”、“听者信息”、“听者条件”和“听者态度”这四个维度的现状。笔者对三大层面十四个维度的划分是基于相关理论概述,并力求较为全面地覆盖课堂教学师生话语的全貌。 其次,笔者根据现状描述,分别对不同维度进行了原因分析,每种维度首先进行了具体说明和现状分析,然后对各维度现状进行了解释,不仅对表现为“不存在”或者“轻无”的缺失进行了解释,并且对于“一般”和“严重”性缺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三个层面的每一节最后分别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应对策略,包括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与保持、质疑并打破教师“权威”角色、有兼顾性地挖掘学生潜力、以“学生为本”的空间管理、学生学习方式信息素质的养成、多种形式解释教材文本、有差别地给予积极评价以及分场合地给予个体评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凸显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生命性”和“主体性”,实现其课堂话语权的真正实现。 以上是关于学生课堂话语权的语用学三个层面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对教学实践有一点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用学框架 社会语言学 学生课堂话语权 原因与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21
  • 一、问题源起7-9
  • 二、研究综述9-19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第一章 课堂话语权概述21-33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21-24
  • 一、“语言”、“言语”和“话语”21-23
  • 二、话语权23
  • 三、学生课堂话语权23-24
  • 第二节 学生课堂话语权的语用层面分析24-33
  • 一、课堂话语主体与学生课堂话语权24-26
  • 二、课堂话语语境与学生课堂话语权26-30
  • 三、课堂话语效果与学生课堂话语权30-33
  • 第二章 学生课堂话语权研究设计33-42
  • 第一节 课堂话语主体层面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研究设计33-35
  • 一、“表达时间”的观察设计33
  • 二、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分类33-34
  • 三、“关系制度”的观察设计34
  • 四、“关系引导”的观察设计34-35
  • 五、“关系盲目”的访谈设计35
  • 第二节 课堂话语语境层面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研究设计35-39
  • 一、“交际情绪”的观察及访谈设计35-36
  • 二、“交际身份”的观察设计36-37
  • 三、“空间抑制”的观察设计37
  • 四、“空间无奈”的访谈设计37-38
  • 五、“空间工具”的访谈设计38
  • 六、“背景权力”的测试及访谈设计38-39
  • 第三节 课堂话语效果层面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研究设计39-42
  • 一、“说者能力”的观察设计39
  • 二、“听者信息”的访谈设计39
  • 三、“听者条件”的访谈设计39-40
  • 四、“听者态度”的观察设计40-42
  • 第三章 学生课堂话语权实证研究42-67
  • 第一节 学生课堂话语权预研究42-50
  •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42
  • 二、研究设计的改进42-50
  • 第二节 学生课堂话语权正式研究50-67
  •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50
  • 二、研究结果50-67
  • 第四章 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67-76
  • 第一节 主体层面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67-70
  • 一、课堂话语主体层面缺失的原因分析67-68
  • 二、课堂话语主体层面缺失的对策建议68-70
  • 第二节 语境层面学生课程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70-73
  • 一、课堂话语语境层面缺失的原因分析70-72
  • 二、课堂话语语境层面缺失的对策建议72-73
  • 第三节 效果层面学生课程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73-76
  • 一、课堂话语效果层面缺失的原因分析73-74
  • 二、课堂话语效果层面缺失的对策建议74-76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76-78
  • 参考文献78-83
  • 后记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琪;刘培昕;;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及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王秀林;;学生的课堂话语权:一个分析框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3 尹琼芳;;文本课堂教学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饶国慧;罗瑞麟;;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我国师生平等交流的“绊脚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S1期

5 欧阳林舟;;“教学话语权”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2期

6 王荟;;言语交际的枢纽:取效行为的语用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爱玲;;课堂互动与话语权关系把握分析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12期

8 李丹;浅析中学生言语社区流行语[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张加民;论语用学与语用能力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龚振;讨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Z1期


  本文关键词:语用学视角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71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