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7:07

  本文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品课程 建设与共享 对策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总结分析,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以及共享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查阅了2003年以来的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和开放课件运动的有关文献资料,从总体上把握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研究现状;进而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四种调研工具进行实证研究,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本科层次)以及建设、管理、使用精品课程的相关人员为调查研究对象,实际开展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归纳出一些在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从调研出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精品课程设计及网站设计,精品课程的后续管理、监控,精品课程的激励,精品课程评审和复评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依据教学设计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基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的精品课程设计流程,基于人性化原则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的策略,精品课程资源后续管理、监控策略,精品课程激励策略和精品课程评审、复评策略,以期能提高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效益,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课程 建设与共享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9
  • 1.1 选题概述8-10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0-17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7-19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9-25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0
  • 2.2 主要理论基础20-25
  • 3 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25-31
  • 3.1 调查目的、范围和对象25-26
  • 3.2 调查工具的设计26-29
  • 3.3 调查的实施29-31
  • 4 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现状调查结果分析31-50
  • 4.1 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31-44
  • 4.2 个别访谈及定性分析44-47
  • 4.3 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现状调查的主要结论47-50
  • 5 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的对策研究50-58
  • 5.1 精品课程设计及网站设计策略的研究50-52
  • 5.2 精品课程资源后续管理、监控对策的研究52-53
  • 5.3 精品课程激励策略探究53-54
  • 5.4 精品课程评审及复评策略分析54-58
  • 6 研究结论58-60
  • 6.1 研究成果总结58-59
  • 6.2 研究不足之处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65-66
  • 附录2 调研工具66-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二;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看国外网上开放课程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9期

2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21期

3 项聪,骆雪超;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4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5 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1期

6 陆鑫,罗克露;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建设与教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S1期

7 杨平展;王斌;罗兴元;;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8 徐亚强;;浅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发展;2008年07期

9 申沛;王兆峰;张涛;;武汉七所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学籍管理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8期

10 陈娜;魏瑞华;马宁;;精品课程后续建设浅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益芳;美国高校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丽;精品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5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635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