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社会视域下教学形态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2:13
本文关键词:学习化社会视域下教学形态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习化社会 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混合教学
【摘要】: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人和知识。教学形态外在表现为教学活动的时空组织方式,内在结构表现为人和知识的关系。教学形态的演变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手段以及人类分工协作方式而发展的,经历了师徒制,早期学校教学,现代学校教学,网络教学和混合教学等阶段。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和实践是人类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对教育活动做出反思的结果,它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考虑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从而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在应对新型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上带来了新的视角。学习化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开放学习、全民学习和主动学习,从学习和学习者的角度来重构教育和教学理念,反思学校教学形态。在教学的时空组织形式上,课堂教学为了满足教学的规模效率,强调对学习者的身体控制,从空间上和时间上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封闭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则由于其在实施条件上的灵活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同时强调高度的自主学习。混合教学方式则兼具学校教学的集中化优势,又拓展了学校的教学时空,链接起家庭和学校两个最重要的教育空间。在知识传播的方式上,课堂教学呈现出的是中心辐射的结构,知识是教学活动的目的,学习活动是受供给所决定的,中心辐射的结构是一种单向度的结构,其教学思维是线性思维主导的。网络教学中的知识更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教学没有一个绝对的核心,信息传授关系是在不停的转变的。学习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探索的,需求的程度决定学习的范围、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活跃度。混合教学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又积极的运用网络手段,在达成学习效果的路径上,混合教学总是在试图以最佳方式和最恰当手段去达成教学目的,同时兼顾教学的规模和效率问题。在师生关系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在外部制度的赋予了固定的角色,从而被工业化的组织关系所束缚,师生呈现为一种不对等的强弱关系。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是匿名的,学习者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共同实践体的关系,学习是相互链接的纽带,教师功能和教师角色是被弱化的,不再扮演权威角色,学生之间是基于兴趣而聚集而不是被强制或者按照年龄而聚集起来。计算机交互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之外,增加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情感互动,互动成为了教学的核心。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共同塑造着教学中的关系。学校教学只有树立开放的学校教学理念,利用社会、城市、社区中的有用资源,用开放的心态使用技术手段,用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教学,构建起适合学习的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才能使学校更加的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应对知识社会对学校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 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混合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导言8-10
- 一、教学形态的发展与演变10-20
- (一) 教学形态的基本内涵10-11
- (二) 教学形态的发展11-16
- (三) 学习化社会的教学要求16-20
- 二、教学的时空组织形式的比较20-28
- (一) 课堂教学:对身体的控制与规模化生产20-23
- (二)网络教学:超越时空的限制23-24
- (三) 混合教学:集中与开放24-28
- 三、知识传播方式的比较28-34
- (一) 课堂教学:中心辐射结构的知识传播28-29
- (二) 网络教学:点状分布结构的知识传播29-31
- (三) 混合教学:多中心的的知识传播31-34
- 四、师生关系的比较34-42
- (一) 课堂教学:金字塔式的威权关系34-35
- (二) 网络教学:匿名学习者构成的实践共同体35-38
- (三) 混合教学:师生的构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38-42
- 五、学习化社会理念下的学校教学发展的思考42-48
- (一) 树立开放的学校教学理念42-44
- (二) 用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教学44-45
- (三) 构建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亚东,韩政;网络教学模式下教育理念的重塑[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8期
2 郑淮;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和基础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1995年12期
4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5 丁家永;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赵杰;赵才甫;;“慕课”与中小学教育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年13期
7 张志刚;常芳;;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J];前沿;2008年02期
8 马登明;教师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问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9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01期
10 崔国富;;然森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河北联合大学 杜杨;[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左彩虹;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63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