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3:46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活原型 体验学习 教学策略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统一”,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重视学科经验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学习作为丰富学生学科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体验教学的实际实施中,浅层的体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本研究选择了生活原型作为分析体验教学问题的一个理论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力求能深入而准确地揭示生活原型和体验学习的内在联系以及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为体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些许有益的理论参考和策略支持。 围绕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这一研究主题,本研究以杜威的“教育本质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了生活原型的内涵与特征;生活原型的结构和类型;体验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水平;生活原型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系;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 论文共分为六章,以生活原型和体验学习的内在关系为基础,依次推进对学生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的研究。 前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阐述了体验学习的目标、内容与水平。 第二章和第三章深入分析了生活原型的内涵、特征、结构和类型。 第四、五章揭示了生活原型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系,总结了原型体验学习的过程、特点和方式以及学习机制。 第六章在前面几章对于原型体验学习深入分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 本文认为,原型体验学习是一个三阶段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过程,其中涉及到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环节——原型体验、原型整合和原型重构。原型体验学习具有亲历性、自主性、情感性、差异性、情境性、整体性等特点。个体在激活已有原型的基础上,与复杂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型体验学习的现实基础;个体在自主参与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实现了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从而建构起新的原型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内在机制。要实现原型体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体验资源丰富化、体验原型差异化、体验方式多样化、体验过程情感化、体验结果显性化、体验评价整体化、体验意义个人化等策略。
【关键词】:生活原型 体验学习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前言12-31
  • 一、选题缘由12-13
  • (一) 丰富学生的学科经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12-13
  • (二) 浅层的体验是体验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13
  • (三) 生活原型是分析体验教学问题的一个理论视角13
  • 二、研究综述13-26
  • (一) “体验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二) “原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9-26
  • 三、研究基础26-29
  • (一) 杜威的“教育本质说”26-27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7-28
  •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8
  • (四) 荣格的“原型理论”28-29
  •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29-30
  • (一) 研究目标29-30
  • (二) 研究内容30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30-31
  • 第一章 体验学习的目标、内容与水平31-36
  • 一、体验学习的内涵31
  • 二、体验学习的目标31-33
  • (一) 在体验中提升知识与能力32
  • (二) 在体验中领悟学科独特的思维过程与思想方法32
  • (三) 在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32-33
  • 三、体验学习的内容33-34
  • (一) 世界与自我的关系33
  • (二) 学科与生活的联系33-34
  • (三) 知识与知识的联系34
  • 四、体验学习的水平34-36
  • (一) 体验的深度:浅层体验到深度体验34-35
  • (二) 体验的广度:单一体验到多样体验35-36
  • 第二章 生活原型的内涵和特征36-39
  • 一、生活原型的内涵36-37
  • (一) 生活原型的形式内涵36
  • (二) 生活原型的内容内涵36-37
  • 二、生活原型的特征37-39
  • (一) 生活原型的隐蔽性和中介性37
  • (二) 生活原型的普遍性和永恒性37-38
  • (三) 生活原型的典型性和标准性38-39
  • 第三章 生活原型的结构与类型39-43
  • 一、生活原型的结构39-40
  • (一) 表层结构:生活情境39-40
  • (二) 中层结构:类别特征40
  • (三) 内层结构:本质属性40
  • 二、生活原型的类型40-43
  • (一) 实例原型40-41
  • (二) 操作原型41
  • (三) 程序原型41-42
  • (四) 归纳原型42-43
  • 第四章 生活原型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系43-47
  • 一、生活原型是进行体验学习的现实基础43
  • 二、体验学习是构建生活原型的必要条件43-44
  • 三、原型体验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44-47
  • (一) 原型体验能够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44-45
  • (二) 原型体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5
  • (三) 原型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45-47
  • 第五章 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47-60
  • 一、原型体验学习的过程与特点47-51
  • (一) 原型体验学习的过程47-50
  • (二) 原型体验学习的特点50-51
  • 二、原型体验学习的方式51-55
  • (一) 认知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体验51-53
  • (二) 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53-54
  • (三) 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54-55
  • 三、影响原型体验学习有效性的因素55-57
  • (一) 原型的差异性和呈现时机55
  • (二) 情境的真实性和复杂性55-56
  • (三) 体验的水平56
  • (四) 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56-57
  • 四、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57-60
  • (一) 已有原型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内在动机57
  • (二) 自主参与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前提条件57-58
  • (三) 复杂情境是原型体验学习的现实基础58
  • (四) 及时反思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关键环节58-60
  • 第六章 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60-69
  • 一、原型体验教学的实践案例及其分析60-63
  • (一) 实践案例:分析天平减重称量法的原型体验教学60-62
  • (二) 分析与探讨62-63
  • 二、原型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63-69
  • (一) 体验资源丰富化策略63-65
  • (二) 体验原型差异化策略65-66
  • (三) 体验方式多样化策略66
  • (四) 体验过程情感化策略66-67
  • (五) 体验结果显性化策略67
  • (六) 体验评价整体化策略67-68
  • (七) 体验意义个人化策略68-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4
  • 后记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石心;肖玉山;;数和数学的现实原型[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2 曹海峰;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生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孟冠军;原型启发——数学思维的翅膀[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韩劢;认知心理学中概念结构观的演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境野健儿;;日本“社区与教育协会”的“原型体验”教育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期

8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9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10 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联;体验与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国晓华;新课程背景下对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体验缺失”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雷;体验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在体验中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米广春;氧化还原反应原型学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洋;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罗艳君;体验式学习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1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731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