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
发布时间:2017-08-31 05:17
本文关键词: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
【摘要】: 在教育领域,“知识教育”是一个无以回避的重大问题,知识的教育价值即是其焦点之一。现实表明,人们对于知识的态度一旦遮蔽了知识的本真,所构筑的知识教育就往往不是真正的知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价值也情同如此。因此,考察知识的本真,进而考察知识本然的教育价值就构成了本研究的出发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考察知识及其教育价值获得的启迪是:知识本质上是人与世界实践关系的理论表征,其价值在于引领人的实践性生存;课程知识是人类实践的历史与文化存在,是后者的教育学形态;充分发挥知识的教育价值需要个(体)与(人)类交流的“境遇”课程观,以及“对话”为本的课程实践策略。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时代的状况表明,知识在当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现今的学校知识教育现状表明许多不足的存在,关于知识教育价值的许多研究也没有对知识的价值及其教育价值作出前提性的理论基础阐述,对知识教育价值的有关分析也欠充分。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为“现代课程实践中的知识”。知识在现代课程实践中既存在对过去的超越,也存在着基于自身文化的被遮蔽和异化现象,其认识论根源恰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第三部分是“实践之道:知识的本体—认识论考察”。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古代和近代知识观的根本特征是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此发起了必要的批判,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了知识的起源、本质、内涵和性质,为现代课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是“引领人生:知识的价值论考察”。历史表明,知识的价值在历史上是随知识的演变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对知识需要从“实践”的角度予以理解,人与知识在价值上本然地统一于“实践”。 第五部分是“‘成人'的追求:课程知识的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作为课程知识的知识论基础表明,课程知识的重建需要一种个(体)与(人)类交流的“境遇”课程观,以及“对话”为本的课程实践策略。
【关键词】:知识 课程知识 知识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 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导言9-20
- 第一章 现代课程实践中的知识20-28
- 第一节 被遮蔽与异化的命运20-24
- 一、科学理性的僭越20-22
- 二、社会本位的硬伤22-23
- 三、课程实践的阉割23-24
- 第二节 认识论基础省思24-28
- 第二章 实践之道:知识的本体——认识论考察28-46
-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知识观28-29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29-41
- 一、知识的起源29-30
- 二、知识的本质与内涵30-36
- 三、知识的性质36-41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41-46
- 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合理内核41-43
- 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批判43-46
- 第三章 引领人生:知识的价值论考察46-64
- 第一节 历史的镜子46-48
- 第二节 视角的调整48-51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知识价值论51-64
- 一、作为价值关怀对象的人51-59
- 二、知识的本体价值59-64
- 第四章 "成人"的追求:课程知识的重建64-75
- 第一节 知识与"成人"64-67
- 第二节 课程观重建67-69
- 第三节 知识论逻辑69-72
- 第四节 实践策略72-75
-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0
- 附录80-81
- 后记8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杨耕;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5 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许斗斗,林林;当前“知识价值”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杨叔子;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9 刘铁芳;知识·人生·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王鹤岩,李春明;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63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76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