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
【摘要】:课程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涵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它具有“社会控制”的特性。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即是社会对课程的作用过程的揭示,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课程的“社会控制”特性的形成机制(社会对于课程的控制)以及作用机制(通过课程而实现的社会控制)。加强我国的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和课程实践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西方的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成果较为充实。从宏观的角度看,其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是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课程社会学的逐层蜕衍中得以确立的,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明晰”,从自发研究到专门研究的过程。从微观角度看(即教育社会学出现之后),其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课程的外部条件研究到课程的内部关系研究,从实证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最终趋向于综合性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社会学形成了诸多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角度对课程问题进行了透析。 我国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相对贫弱。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课程的社会性分析、对西方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消化、以及对构建我国“课程社会学”学科的探讨。其研究存在力度不够、范式框架不平衡、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作为性不大的问题。为此,应加强研究力度,构建三维范式框架,促进研究的本土化,增强研究的作为性,以促进相应研究的深化发展。 课程的社会学作用机制从学理角度探讨了课程的社会控制系统的运作机制。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授受、课程评价)体现了社会中支配阶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念。课程决策是国家意志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化,课程结构是社会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柿局,课程标准是课程知识选择与组织的政治法规,课程内容是课程知识的社会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是课程知识的社会传递与阐释,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运作的监控及对课程效果的审定。它们不仅被社会控制,而且服务于社会控制,具有明显的社会控制特性。
【关键词】:课程理论基础 课程社会学基础 社会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一、研究的缘起8-10
- (一) 完善课程的理论基础之需要8
- (二) 促进课改实践之需要8-9
- (三) 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9-10
- 二、核心概念界定10-13
- (一) 课程基础10-11
- (二)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11-13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3-15
- 第二章 西方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述评15-35
- 一、课程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15-19
- 二、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19-35
- (一)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19-21
- (二) 教育社会学流派与课程研究21-35
- 第三章 我国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之现状、反思与改进35-48
- 一、我国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之现状35-40
- (一) 课程的社会性分析35-37
- (二) 对西方研究的整理与消化37-39
- (三) 对构建我国“课程社会学”学科的探讨39-40
- 二、我国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之问题反思40-45
- (一) 研究的力度不够40-42
- (二) 范式框架的不平衡42-43
- (三) 研究的本土化程度不高43-44
- (四) 研究的作为性不大44-45
- 三、我国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之改进建议45-48
- (一) 加强研究力度45
- (二) 构建三维范式框架45-46
- (三) 促进研究的本土化46
- (四) 增强研究的作为性46-48
- 第四章 课程的社会学作用机制探讨48-80
- 一、课程决策: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化48-54
- (一) 国家政策及其重大社会改革中包含课程决策49-50
- (二) 国家制定和颁布教育改革法案或文件50-52
- (三) 国家召开专门的有关教育课程课程改革的会议52-53
- (四) 国家对课程改革提出指导思想53-54
- 二、课程设计:课程知识的社会谋划54-67
- (一) 课程结构:课程知识的社会标价54-60
- (二) 课程标准:课程知识选择与组织的政治法规60-64
- (三) 课程内容:课程知识的社会选择与组织64-67
- 三、课程实施:课程知识的社会传递与阐释67-73
- (一) 课程知识授受与社会控制67-70
- (二) 课程知识授受与社会分层70-73
- 四、课程评价:课程运作的监控以及课程效果的审定73-80
- (一) 课程评价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73-74
- (二) 课程评价方式: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与淡化74-76
- (三) 课程评价层次:课程运作的监控76-77
- (四) 课程评价功能:课程效果的审定、激发与维持77-80
- 结束语80-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莉芳;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召开[J];教育评论;2002年06期
3 王根顺;史学正;;论高等学校课程的社会学基础[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4 厉以贤;;教育社会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5 严家明;社会学理论体系新构想[J];浙江学刊;1989年06期
6 张建新;邓小平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8 朱志勇;;北京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9 鲁洁;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10 董泽芳;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4 金勇;新教育社会学的滥觞——《知识与控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记者 陈丽霞;9成民众不信法律信上访[N];联合时报;2011年
6 钱民辉;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深中要建成卓越的学术性高中[N];深圳特区报;2010年
8 李全柱;衡量高校招生改革要用三把尺[N];光明日报;2003年
9 马宏萍;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举步维艰[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朱国华;当文化变成资本[N];社会科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桑志坚;超越与规训[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启进;结构的力量: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红霞;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秀明;涂尔干与布迪厄几种教育社会学观点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华;借新声于异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顾洪梅;高中文科教材中意识形态的比较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振京;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宫青;班级生活中学生权力意识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玉婷;资本占有与惯习获得——对班级场域学生社会地位分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66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76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