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23: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计算机软件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问卷编制 发展特点
【摘要】:当前,计算机已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家的高素质人才,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成为其必备素质之一。探究大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心理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高效学习并利用计算机及快速接受相关新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机界面研究的日益深入,计算机的可用性不断改善,但一些人仍然持续地抵制与回避计算机使用,甚至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学习者或使用者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的一种判断,研究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计算机作业的一个关键性变量,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而用户使用计算机时接触最多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因此本研究在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基础上,从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着手,探索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本研究遵循“理论构建——工具研制——特点分析”的基本思路,借鉴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已有相关问卷,结合开放式调查所获资料,界定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构建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规范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初步揭示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自编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的测量工具。 2.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为一阶两因素结构,包括控制效能和操作效能。 3.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发展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两维度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中控制效能维度发展水平高于操作效能感维度。 4.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的发展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 5.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及操作效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三之前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大三发展水平最高,大二其次,大四下降为最低。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总分上,大三高于大一、大四及研究生,大二高于大四;在操作效能维度上,大二、大三均优于大一、大四、研究生,大一高于研究生。 6.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表现为理工科优于文科及其他专业,艺体专业高于文科,计算机专业高于文科。 7.学校性质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影响不显著。就具体维度而言,院校类型在操作效能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三本院校和一本院校差异显著,二本院校及三本院校学生优于一本院校学生。 8.在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及各维度上,不同使用时间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上差异极其显著,随着接触电脑的时间年限的增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会随之增强。接触时间较长的学生显著高于接触时间偏少的学生,接触电脑在1年以上的大学生应用软件效能感显著高于接触电脑少于1年的大学生;接触电脑10年以上的大学生最高。每周不同使用计算机时间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及两个维度上差异均极其显著。每周使用时间越长,计算机应用软件效能感越高。使用时间偏多显著高于使用时间偏少的学生,即每周使用时间在50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每周使用时间少于10小时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计算机软件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问卷编制 发展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提出10-1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12
- 2 研究现状综述12-22
- 2.1 软件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概念界定12-16
- 2.1.1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12-13
- 2.1.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况13-16
- 2.2 测量工具及其方法16-18
- 2.2.1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测量16-17
- 2.2.2 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测量17-18
- 2.3 已有相关研究18-20
- 2.3.1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计算机焦虑18-19
- 2.3.2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计算机绩效19
- 2.3.3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计算机态度19
- 2.3.4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计算机经验19-20
- 2.3.5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软件自我效能感与信息系统接纳性20
- 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0-22
- 3 研究构想22-28
- 3.1 概念界定22
- 3.1.1 应用软件的定义22
- 3.1.2 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22
- 3.1.3 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一般与特殊22
- 3.2 研究设计22-24
- 3.2.1 研究目的22-23
- 3.2.2 研究对象23
- 3.2.3 研究方法23
- 3.2.4 研究假设23
- 3.2.5 整体研究思路23-24
- 3.3 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结构的初步构想24-28
- 3.3.1 理论基础24-25
- 3.3.2 维度构想25-26
- 3.3.3 开放式问卷调查26
- 3.3.4 专家咨询26-28
- 4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28-40
- 4.1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预测问卷编制及结构分析28-32
- 4.1.1 研究目的28
- 4.1.2 研究对象28
- 4.1.3 研究材料28
- 4.1.4 研究程序28
- 4.1.5 统计工具28
- 4.1.6 结果与分析28-32
- 4.2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正式问卷的形成与测量32-38
- 4.2.1 研究目的32
- 4.2.2 研究对象32
- 4.2.3 研究材料32
- 4.2.4 研究程序32
- 4.2.5 统计工具32
- 4.2.6 结果与分析32-38
- 4.3 小结38-40
- 5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40-48
- 5.1 研究目的40
- 5.2 研究对象40
- 5.3 研究工具40
- 5.4 统计工具40
- 5.5 结果与分析40-47
- 5.5.1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发展的总体状况40-41
- 5.5.2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41
- 5.5.3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年龄差异41
- 5.5.4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年级特点41-43
- 5.5.5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分析43
- 5.5.6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分析43-44
- 5.5.7 不同使用电脑时间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分析44-45
- 5.5.8 每周使用电脑时间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分析45-46
- 5.5.9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有无个人电脑的差异分析46-47
- 5.6 小结47-48
- 6 总讨论48-54
- 6.1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价值48
- 6.2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48-49
- 6.3 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一般与特殊49
- 6.4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结构49-50
- 6.5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50-51
- 6.5.1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50
- 6.5.2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50
- 6.5.3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50-51
- 6.5.4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差异51
- 6.5.5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自我效能感的电脑使用时间差异51
- 6.6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后续研究方向51-54
- 6.6.1 主要贡献51-52
- 6.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52-54
- 7 总结论54-56
- 8 参考文献56-60
- 9 附录60-66
- 后记66-68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15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152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