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青少年移情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1:39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移情的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情 青少年 养育方式 依恋 同伴关系问题 权谋倾向


【摘要】:目的揭示青少年移情的外在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探讨移情的外在影响因素对内在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而揭示其对移情的间接影响;探讨青少年移情能力的性别差异及年龄发展特征,并分析二者在移情上的交互作用。 方法采用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父母养育方式问卷(PBI)、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中文版(KMS-C)对郑州市42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1).青少年移情与母亲关怀、母亲自主性、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1);与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同伴关系问题、权谋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2).回归分析显示,在青少年移情外在影响因素中,母亲拒绝、同伴关系问题对移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二者可解释移情8.2%的变异量;在青少年移情内在影响因素中,同伴沟通、同伴疏离、不信任、情绪问题对移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共同解释移情20.6%的变异量;(3).回归分析显示,同伴关系问题、父亲关怀、母亲自主性对青少年的同伴沟通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三者可共同解释同伴沟通17.4%的变异量;同伴关系问题、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对青少年的同伴疏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三者可共同解释同伴疏离26.4%是变异量;母亲过度保护、母亲关怀对青少年的不信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二者可解释不信任6.4%的变异量;母亲拒绝、同伴关系问题、母亲过度保护、父亲关怀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共同解释情绪问题27.4%的变异量;(4).女生在情感移情(F=6.18,p0.05)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移情(F=0.26,p=0.61)、移情总分(F=3.46,p=0.06)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5).青少年在认知移情(F=0.05,p=0.95)、情感移情(F=0.13,p=0.87)、移情总分(F=0.10,p=0.91)上,均无显著的年龄差异。 结论母亲拒绝、同伴关系问题、同伴沟通、同伴疏离、不信任、情绪问题对青少年移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移情 青少年 养育方式 依恋 同伴关系问题 权谋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8
  • 1.1 移情的研究概况10-13
  • 1.1.1 移情的定义10-11
  • 1.1.2 移情的发生11
  • 1.1.3 移情的发展11-13
  • 1.2 移情的研究背景13-16
  • 1.2.1 移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3-15
  • 1.2.2 移情的性别差异15-16
  • 1.2.3 移情的年龄特征16
  • 1.3 移情的相关研究16-20
  • 1.3.1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16-19
  • 1.3.2 移情与攻击行为19-20
  • 1.4 移情的影响因素20-24
  • 1.4.1 遗传因素20-21
  • 1.4.2 父母养育方式21
  • 1.4.3 依恋21-22
  • 1.4.4 同伴关系22
  • 1.4.5 人格22-23
  • 1.4.6 马基雅维里主义23
  • 1.4.7 情绪情感23-24
  • 1.5 问题提出24-28
  • 1.5.1 现有研究的不足24-25
  • 1.5.2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界定25-26
  • 1.5.3 研究目的26-27
  • 1.5.4 研究意义27-28
  • 2 青少年移情的影响因素分析28-44
  • 2.1 对象与方法28-30
  • 2.1.1 研究对象28
  • 2.1.2 研究工具28-29
  • 2.1.3 研究方法29-30
  • 2.2 结果30-38
  • 2.2.1 青少年移情与外在影响因素的关系30
  • 2.2.2 青少年移情与内在影响因素的关系30-32
  • 2.2.3 综合考察诸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对移情的影响32-37
  • 2.2.4 移情能力的性别、年龄特征37-38
  • 2.3 讨论38-44
  • 2.3.1 青少年移情与外在影响因素的关系38-39
  • 2.3.2 青少年移情与内在影响因素的关系39-40
  • 2.3.3 综合考察诸因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对移情的影响40-42
  • 2.3.4 移情能力的性别、年龄特征42-44
  • 3 结论44-45
  • 4 研究特色、不足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54
  • 附录54-60
  • 附录A: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54-55
  • 附录B: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55-56
  • 附录C: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56-57
  • 附录D:长处和困难问卷(SDQ)57-58
  • 附录E: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C)58-59
  • 附录F:基本信息概况59-60
  • 个人简历60-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3 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9期

4 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1期

5 李艳红,董明刚;对阅读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社会控制[J];现代情报;2004年07期

6 耿耀国;秦贝贝;夏丹;韩啸;;青少年世故性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7 应贤慧;戴春林;;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8 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3期

9 史晓红;城乡小学生移情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1993年01期

10 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秦贝贝;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展宁宁;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和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花;4~6岁儿童在攻击情境中的移情[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5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45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