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关于教育教学主客体之争逐渐平息,人们开始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师生关系,从而使得师生关系的研究思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这一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也都呈现出多元化,使得人们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教育,也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体现教育基本过程的师生关系,因而这一时期以“新型师生关系”为主题的探讨纷纷出现,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开始把西方哲学中例如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现象学、解释学等理论流派中的部分关于教育思想的观点应用到构建师生关系上,力图打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力图从哲学、文化、伦理学、教育学乃至现代西方解释学与现象学的启示中寻找到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认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将以民主、平等、对话为特点。之后,又有一些研究者以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主一客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关系。这个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交往倡导以尊重、理解、关心为基础。 本文就试图从同理心、真诚、接纳与尊重以及做好“第一印象”和营造“自己人效应”这种有效师生交往出发来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而现实中师生交往存在许多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总结为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一是师生之间的疏远或冷漠,一是师生冲突。现实中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的严重性急需师生交往有效的回归。因此,在阐述有效师生交往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时,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选题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师生关系概述。阐释师生关系的概念、内容、类型和特点来展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从师生之间疏远或冷漠以及师生冲突两方面分析现实教育中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并呼唤师生交往有效的创建。 第四部分,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界定师生交往的有效和有效师生交往,提出有效师生交往的方法,介绍方法的内涵和运用技巧。 第五部分,基于教育实习的有效师生交往方法的实践。以教育实习为依托,实践有效师生交往的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阐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只要有教育存在,就会有师生关系的问题,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永恒追求。笔者希望从有效师生交往的角度为师生关系的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关键词】:师生关系 有效师生交往 教育实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56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20
- 一、研究缘起12
- 二、研究的意义12-13
- (一) 理论意义12-13
- (二) 实践意义13
- 三、文献综述13-17
- (一) 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13-15
- (二) 建国后我国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15-17
- 四、研究方法17-20
- (一) 文献法17
- (二) 理论分析法17
- (三) 问卷调查法17-20
- 第一章 师生关系概述20-26
-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内容20-23
- (一) 师生关系的概念20-21
- (二)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容21-23
-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23-26
- (一)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23
- (二) 我国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23-26
- 第二章 师生交往的低效或无效26-30
- 一、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26-27
- 二、师生冲突27-30
- 第三章 有效师生交往建构师生关系30-40
- 一、师生交往30-31
- 二、有效师生交往31-33
- (一) 有效的理解31-32
- (二) 师生交往的有效及有效师生交往32-33
- 三、建立有效师生交往的方法33-40
- (一) 师生交往效应33-35
- 1. 首因效应的应用33-34
- 2. 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34-35
- (二) 有效促进师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35-40
- 1. 同理心35-37
- 2. 真诚37-38
- 3. 接纳与尊重38-40
- 第四章 基于教育实习的有效师生交往方法的实践40-56
- 一、有效师生交往方法的应用40-46
- (一) 我的第一堂课40-41
- (二) 我的第一次公开课41-42
- (三) 我的日常状态42-44
- (四) 我的“发火”44-45
- (五) 我的离开45-46
- 二、师生交往的有效的问卷调查46-50
- (一) 教育调查研究法46
- (二) 教育调查的基本类型46
- (三) 教育问卷设计的基本技术46-47
- (四)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47
- (五) 笔者的问卷附下47-50
- 1. 问卷47-48
- 2. 问卷设计思路48-49
- 3. 问卷结果分析49-50
- 三、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例50-56
- (一) 实例一50-51
- (二) 实例二51-52
- (三) 实例三52-54
- (四) 实际中有效师生交往方法运用的总结54-56
- 结语56-58
- 附录58-104
- 主要参考文献104-106
- 后记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为,韦耀阳;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邵晓枫;廖其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4 丁敏;;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6期
5 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0年02期
6 张金芳,刘秀英;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刍议[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黄小艳;;从师生冲突的原因看师生关系的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10期
8 沈莹;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的另一个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1期
9 林存华;金科;;价值差异、教师权威与师生冲突——兼与沈莹同志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顺意;从师生冲突看师生关系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丹;有效交往教学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钱红梅;“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单振生;交往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维丽;促进师生交往的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6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