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
本文关键词: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
【摘要】: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重行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基本倾向。从一开始儒家即认为,行才是学的最终目的,学、知是为了更好地行,离开了行,学、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宋明和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知行主张,关于知行的先后有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各方无不重行。王夫之等强调知来源于行自然重行;朱熹虽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样重行;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矛头直接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更加突出了行的重要。"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纠正知而不行、知行脱节、以知为满足而不肯躬行践履的弊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无疑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复杂问题。德育的症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解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行的环节上下工夫。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一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从先秦直到近代一直受到中国哲人的关注,而在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更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关于知行关系的长期激烈争论。知行关系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自然是一对认识论的范畴。不过,中国古代哲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强;;改革德育政治化倾向 创建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J];兰州学刊;2005年06期
2 王作伦;;如何在道德教育教学中加强“做人”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3 穆晓睦;;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金维才;;爱因斯坦有关德育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黄守刚;“性善论”的教育学意蕴——一种新哲学范式的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6 田家炳;;德育分享[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7 沈火种;;如水滴石:语文课堂中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2期
8 魏晋;;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关于德育超越性本质的讨论(笔谈)[J];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10 印铭;道德教育的辩证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在明;;一次误会引发的德育思考[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小燕;;“情商”概念在德育中科学渗透的意义[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钟涛;高宏锐;;科学课上进行德育,我这样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4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5 沈晓勤;;在德育中闪烁学生的主体之光[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军英;;德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7 王仕民;;论德育政治功能的发展[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光明;张中坚;;构建主体德育品牌 提高学校教育效果[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9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艳霞 通讯员 王竹林 席彦君;让德育之花开满校园[N];长治日报;2010年
2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 姜学凤;德育应以道德途径成就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朱斌;晚霞似火照后人[N];文汇报;2010年
4 李健;德育不仅仅是承诺[N];光明日报;2004年
5 俞吾金;冲破未成年人德育瓶颈[N];解放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可孝 通讯员 荣亮;我相信,,伸手就能够到天[N];淄博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钊谦 何超群 通讯员 厉苗军;上虞:德育花开香满园[N];绍兴日报;2010年
8 艾斐;未成年人德育的文化担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本报记者 郭晓静;德育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N];重庆日报;2004年
10 吉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温成涛;把德育贯穿全过程[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李储涛;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3 乐娟;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宋建光;中学以人为本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宝石;蔡元培德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7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5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