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11:30

  本文关键词: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劳动 质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内容和初步社会化历程,以及了解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教师的深入访谈、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质性研究概括了七条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其中前六种为前台情绪表达规则,第七条为后台情绪表达规则:规则一:教师在对学生表达正面情绪时,往往采用言语表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实物奖励三种方式来表达、调试正面情绪。规则二: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常产生负面情绪,在表达时不宜太过直接。教师通常采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说理、幽默、心理暗示四种方法来表达及控制负面情绪。规则三: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情绪表达上存在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又是因人而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这几个方面。规则四:教师在与同事相处时,以融洽互助为情绪基调,对于“好朋友般”的同事,能积极、主动、真实地表达内在的情绪感受;对于“非朋友式”的同事,一般适当表达正面情绪,不表达不愉快;对于有冲突的同事,正负面情绪皆不表达,并避免交往。规则五:教师在面对领导时,以尊重为情绪基调,对于“朋友式”领导,能主动表达情绪感受、想法;对于“非朋友式”的同事,一般适当表达正面情绪,不表达不愉快;对于损害自身利益的领导,适度表达负面情绪。规则六: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相处时,直接表达正面情绪,对于负面情绪多采用掩盖的方法,不表达负面情绪。规则七:教师情绪失衡时的宣泄方式主要有三种:同事间宣泄,倾向于“倒苦水”的方式;向领导宣泄,倾诉的同时带有求助动机;自我调适。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初步社会化研究显示:实习阶段,新教师通过指导与旁听、小组讨论和自我反省的正式方式学习对待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在学习对待学生情绪表达规则的非正式方式上,以主动询问和观察学习的做法最多,其次是被动被指导老师或同事告知。在对待领导和同事的情绪表达规则上,“尊重领导”的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反映。也就是说,“尊重领导”这一观念,是新教师在进学校之前就已经社会化完成了的。在这一观念基础之后,新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来把握尊重的适度。与同事相处,以融洽为基本情绪基调,通过观察和实际接触的经验来习得情绪表达规则。在对待家长的情绪表达规则上,由于实习教师与家长的接触机会较少,因此没有得到很稳定的习得,大多数通过间接的方式学习,比如班主任口述经验、家校本的交流等。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 1、情绪表达规则知觉与情绪劳动为显著正相关;正面情绪规则知觉与表层征为、深层行为显著正相关;负面情绪规则知觉与表层行为、深层行为显著正相关 2、正面情绪规则知觉与情绪耗竭显著负相关;负面情绪规则知觉与情绪耗竭显著正相关。情绪劳动与情绪耗竭两者显著正相关。 3、深层行为对正面情绪规则知觉与情绪耗竭的存在中介作用;深层行为对负面情绪规则知觉与情绪耗竭存在中介作用。 4、情绪表达规则知觉与规则承诺显著正相关;正面情绪规则知觉与规则承诺呈正相关;负面情绪规则知觉与规则承诺呈负相关。 5、情绪表达规则知觉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正面情绪规则知觉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负面情绪规则知觉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侯超;;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张艳丽;司汉武;;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J];理论观察;2010年01期

3 王丽娟;刘凤玲;;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年03期

4 钟晨音;;职前阶段教师情绪劳动素养训练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3期

5 杜海平;;论教师教育的人本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3期

6 钟建安;林剑;张媛媛;;情绪表达规则、调节策略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7年02期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娜;空乘人员情绪表达规则知觉、人格、职业认同与情绪耗竭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侯超;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8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58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