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微博社群中首帖质量的分析与对策
本文关键词:教育微博社群中首帖质量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微博的兴起,微博社群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而首帖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使用微群的学习效果。通过介绍影响因子理论的内涵和价值,概述了微群的定义和特点,将影响因子引入到微群首帖研究中,创建同类首帖影响因子概念,选取多个样本进行研究,对其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以此对微群首帖提出建议,促进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FCB070473)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2012年第2期总第209期一、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培训和借助IT技术为动力的虚拟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成为了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期的研究方向[1]。在此形势的推动下,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在2004年提出来微型学习的概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豪锋;李海龙;;网络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张婷婷;;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3 姜卉;张振虹;黄荣怀;;在线协作学习中教师交互言语特征分析——以《e-Learning导论》在线课程为案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4期
4 郝兆杰;;微博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海英;;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导学的文献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石成钰;;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博学习系统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张筱荣;;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年04期
4 张慧;;微博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5 郑广贵;;基于“微博”平台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张豪锋;邓敏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白继芳;;“半衰期”: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新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8 彭绍东;;混合式协作学习社群网络特征分析的指标界定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9 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张豪锋;杨绪辉;;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实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肖锋;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存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莹;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马志妍;远程教学中教师导学风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左晓娜;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艳;虚拟学习社区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行;微博支持的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梅;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斐;高校网络舆论平台凝聚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梅晶;校园网微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赛娜;Web2.0营销传播中意见领袖形成的社会心理归因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钢;;Twitter的尴尬[J];互联网天地;2009年02期
2 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豪锋;李春燕;;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豪锋;刘华威;;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戒备性思维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关立雁;;大学英语教学移动学习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年06期
6 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02期
7 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9年01期
8 杨乐;要十分审慎地对待“影响因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02期
9 靳小青;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剖析[J];情报科学;2001年10期
10 耿志杰;朱学芳;王文鼐;;情报学领域关键词同现网络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0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因子在63种教育期刊中排名第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3期
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连续两年位列农林医药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之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连续两年位列农林医药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之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占军;;基于补偿模糊神经网大学新生学习成绩影响因子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5期
5 陈家顺;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非学术因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JNMU 2006年影响因子为0.189[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杨申宣;姜仁达;;提高《红河学院学报》影响因子的途径[J];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方月婵;胡虹;;高校学报的作用及其办刊模式的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摘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位列农林医药类院校社会科学类学报之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田;何小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2 谨玉梅;王新英;;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亟待提高[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琼;;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夏进;张勇;董业斌;;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5 张祥合;王丹;;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世雯;胡辅朝;李蓓兰;税燕玲;周清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7 罗全安;杨晶;袁锦文;饶华松;;五种文章的影响力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8 董秀s,
本文编号:1259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5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