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课程观”批判——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23 19:46

  本文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 课程论 课程观 教学论研究 理论与实践 课程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再思考 教学包 学科地位 出处:《教学与管理》2012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我国在世纪交替之际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了理论与实践界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激烈探讨,当时的很多讨论以国外学者Oliva划分的五种模式(即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课程包含教学模式、教学包含课程模式、以及循环互动模式)[1]为起点,在分析比较论述的基础上,更多的学
[Abstract]:Our country i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aroused intens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 lot of discuss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ve by foreign scholars divided by Oliva mode (i.e. independ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 cross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mode, course teaching includes the course mode, and interaction mode) [1] as a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scussion, learn more

【作者单位】: 陕西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郝志军,高兰绪;论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2 史国雅;;课程论的研究范围及指导原则[J];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年02期

3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4 王敏勤;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余华银;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唐静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肖迎春;;试析隐蔽课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李丹;;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地位研究之综述——与教学论诸范畴关系的讨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构建状况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覃兵;;论我国二十年来教学原则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储琼;;利用海洋水族馆科普资源开发科技教育课程的探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8 刘大鹏;赵艳;;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单娜娜;魏焕萍;徐忠伟;刘磊;张旭;张玲;田颖川;;高素质适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国强;2000-2008年美国、英国体育教学研究状况及趋势[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李进;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令狐艳丽;;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7期

2 刘开练;;课程观的转向略论[J];教学与管理;2007年24期

3 金志远;;论教学论的学科认同危机及其根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1期

4 尹弘飚;;重返课堂 面对实事——评《课堂研究概论》[J];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5 田慧生;;怀念中加高层次教育研究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的开拓者——李秉德先生——《李秉德教育文集》编后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6 王鉴;;近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7 洪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历史嬗变[J];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8 李洁;张建珍;;2010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10期

9 胡珂珂;;审视中西课程概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0期

10 刘徽;;建立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复杂性思维范式”——读《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J];现代教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吴亮奎;;课程与教学变革背景下老子哲学的教学论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秀华;;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前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5 王佃娥;李树怡;杜发强;;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预测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卢亮球;孙世明;王静波;;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蒋国琴;;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转变的几个观念[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许红梅;;走向开放的课堂——生态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蔡成刚 李威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减轻小学生课下负担[N];今日信息报;2010年

2 袁彬;站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前沿[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郭铭;新世纪教师应该强化哪些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记者 张红艳;全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N];菏泽日报;2009年

5 林琳 崔靖;全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召开[N];淄博日报;2010年

6 陈晓波;课程愿景:我们的美好期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两年掌握2500个字有必要吗?[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王璀;现代教学论发展新起点[N];光明日报;2006年

9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常爱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娜斯佳(Zheldak Anastasiia);近20年俄罗斯教学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8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钱雨;儿童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仁_g;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背景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林林;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4 唐卫平;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20年之回顾与反思(1979—1999)[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吴义霞;小学教师课程观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智明;中学函数课程与教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 付国丽;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赵林霞;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7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27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