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iSchool教育理念中“人”要素的关注与解读
本文选题:iSchool 切入点:图书馆学教育 出处:《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16期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浪潮下,iSchool的兴起及其所代表的新型图情教育联盟模式成为全球图情教育的有益尝试,信息、技术与人构成了其教育理念的三大要素。文章首先以iSchool课程设置为依据,剖析了其信息、技术、人三要素的真实指向,并在国内外教学课程对比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锁定在"人"这一核心要素上,认为iSchool教育中对"用户关照"的重视恰恰是中外图情教育的差距。进而,从用户与受教者(馆员)两个方面对iSchool理念中"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解读,强调承继iSchool"用户关照"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应在图情教育中加强对受教者(馆员)自然人、职业人、社会人等全方位"人"的培养。
[Abstract]:Under the tide of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ise of iSchool and its representative model of the new educational alliance have become a beneficial attempt of global graph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 constitute the three main elements of its educational concept.On the basis of the iSchool curricul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ue direc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teaching course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e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the core element of "human".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user care" in iSchool education is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 from the aspects of user and libraria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re element of "human" in the concept of iSchool, and emphasizes that while inheriting the idea of "user care" of iSchool,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natural person of the educated (librarian) in graphic education.Professional, social and other all-round "people" training.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图书馆学学科教育中专业学科思维的挖掘、提炼与承衍”(批准号:08JC87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继元;;美国I-Schools的概况、影响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7年01期
2 安琳;;国外iSchool运动与图书情报教育变革[J];图书馆建设;2010年10期
3 刘新;;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9年09期
4 张晓娟;;iSchool视野下加拿大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分析与思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04期
5 陈传夫;于媛;;美国iSchool的趋势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04期
6 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01期
7 沙勇忠;牛春华;;iSchool联盟院校的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06期
8 刘宝瑞;;论图书馆员价值体系的传承[J];图书馆学研究;2006年12期
9 杨婷;;从高校图书馆的用人透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17期
10 周毅;李卓卓;;iSchool运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整合与建设[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希明;;图书馆学教育要以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为导向[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2 方英;;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图书馆责任[J];重庆图情通讯;2000年02期
3 庞淑平;图书馆从业者在职教育的探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4 江新;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吕斌;论新机制下高校图书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年01期
6 傅文奇;刘海霞;江向东;;1998年以来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研究热点评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7 缪园;马利荣;;图书情报硕士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01期
8 吴俊绒;;对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年02期
9 林雅宏;江向东;;我国图书馆学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吴忠秀;;浅谈我国当前的图书馆学教育[J];贵图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仇洪江;;西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梅;田智慧;;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分析[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杨琳;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利华;信息时代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范瑞娟;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磊;中国与加拿大档案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东;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与“文化滞差”中的图书馆学[J];图书与情报;2004年01期
2 于良芝;;图书馆学教育呼唤战略思维[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3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05期
4 ;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佛山科技学院肖希明馆长、北京邮电大学代根兴馆长访谈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03期
5 肖希明;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年01期
6 付立宏;美、英、加、日、韩、俄等国图书情报教育的特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02期
7 王玮;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年04期
8 赵秀芳;;“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9期
9 孟广均;;国外图书馆与资讯学教育:调研与思考(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桂琴;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J];新世纪图书馆;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忧;于淼;;浅论运用科学教育理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5期
2 龙伟忠;;香港职业教育对内地工业类高职教学的启示[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10期
3 丁湘梅;;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桂香;中国职业教育如何做大做强[J];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S1期
5 李锦兰;;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改革[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刘海霞;刘俊栋;赵莎莎;王健;;更新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技术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3期
7 周玉凤;范狄庆;;工程本位的机电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探讨——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8 户松芳;;闻一多大学教育思想浅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曹阳;;浅谈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10 姜丽伟;;论高师院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印生;佟金;任露泉;;农机教育与人才的精确培养[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仇洪江;;西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伟;高彦伟;;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加快地质教育改革[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伟;缪秉魁;廖庆园;荆元;;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探索——桂林理工大学地质教育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刘月胜;;加快VTS设备维护技术人才的培养[A];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C];2009年
10 凤磊;;中医医院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A];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第三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晖 实习生 娄晓静;变“找饭碗”为“造饭碗”[N];河南日报;2009年
2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金兼斌;实践 创新 个性[N];新清华;2011年
3 记者 吴鹏 通讯员 钟彬杉;黄冈职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获好评[N];黄冈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闻;“校企合作”闪现人才培养新亮点[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记者 杨晨光;艺术人才培养要有通识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文丰;福建教育迎接机遇与挑战 共探现代商务人才培养[N];海峡财经导报;2007年
7 刘喜东;中国建设报社与沈阳建筑大学签署共建协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钟言;重点转向临床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杨颖;奥运人才培养在艰难中突进[N];中国人事报;2004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乔新生 教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南;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邹林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于晓荷;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装备人才需求的预测与人才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林灿;我国科技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贺志强;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承斌;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6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06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