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教育话语的构成、特征及师生共同体
本文选题:教育话语 切入点:师生教育话语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教师与学生的话语是教育话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师生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关于教育话题的各种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具有异质性和同质性共存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在对教育问题及其现象进行言说的过程中,体现出教育的公共性,具备了构成共同体的条件。
[Abstract]:The discours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The educational discours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sum of various opinions and attitudes on educational topic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terogeneity and homogeneity.In the process of talking about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phenomena, teachers and students embody the publicity of education and have the conditions to form a community.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师生课堂话语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YJC880049)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生兆欣;;试析我国比较教育话语场域的形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2 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J];教育评论;2000年03期
3 郑新蓉;教师的阶层身份、社会功能与专业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师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4 吴康宁;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欧光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3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守恒;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殷世东;教师专业化的困惑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汪昌华;;论班级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工程力学课堂中师生心理因素[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2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易全勇;侯玉娜;;蚁族的生态特征及社会流动——兼对《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的述评[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本朝;;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2007年
7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田勇;;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分析[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传友;北京奥运会社会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浩然;近二十年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白继珍;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翠玲;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方方;安徽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翔;博尔赫斯小说之“内在化西方视点”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8 吴凝眉;危机与拯救:戴维·洛奇的小说主题[D];南昌大学;2010年
9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东升;论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旋;;教师绘画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1期
2 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3 饶淑园;;教师压力管理的“员工援助计划”模式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4 姜新生;傅瑶;;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J];中国教师;2011年11期
5 刘径言;;引领团队学习的教师课程领导者:特征与培养方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3期
6 赵小青;;师德 教育永恒的话题[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7 陈秀珍;;多措并举 打造“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J];中小学管理;2011年07期
8 毕宏玲;施黎莺;;提高小学中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准的对策研究[J];大众心理学;2004年02期
9 梁好;;校长要警惕激励实效的缺失[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4期
10 王陆;张敏霞;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与变化[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玉琴;;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韩玉梅;;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模型建构[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绍胜;;让每一位教师都走上教育科研之路[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王玉琴;;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教育报刊社 黄耀红;教育言说别故弄玄虚[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江苏省宿迁中学 王孝玲;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3 周 济;危难关头见精神关键时刻见真情[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魏宁 实习生 孙井贤;云龙区文教体局奏响科学发展“五部曲”[N];徐州日报;2009年
5 腊s,
本文编号:1723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2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