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即活动:论信息技术教材程序结构的活动建构
本文选题:活动 + 信息技术 ; 参考:《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教材程序结构作为教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与教活动的进程,影响学生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信息技术教材程序结构的既有研究相对较少,教材表现也相对单一,而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材要聚焦于学生之为人之发展。活动学习观将活动定位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并且强调学习与活动的同一。因而,引入活动是课程与教材发展的必然需要。活动学习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活动呈现出多种具体表现形态,同时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和发展历程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活动还表现出其特有的"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活动形态。本文基于活动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构了信息技术教材的程序结构。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book program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curriculum concept.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procedure structure of IT textbooks is relatively few,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xtbooks is relatively simple. However,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require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human beings.This means that the textbook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people.The view of activity learning defines activity as the basic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es the identity of learning and activity.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activities is the inevitabl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Under the view of activity learn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ctivities show a variety of specific forms.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ctivity show its unique dual pattern of "information activity"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Based on the view of activ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ogram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 from three levels: macro, meso and micro.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威海市第七中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文化审思与重建”(项目编号:08JA88040)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2期
2 于颖;胡金艳;李艺;;试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排——教材设计与儿童认知发展相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3 于颖;谢仕兴;;活动革新信息技术教材——活动学习视野下信息技术教材的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2期
4 李艺;钟柏昌;;论工作主线在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他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琳;汤志坚;;情景玩具设计与儿童良好行为养成的研究[J];包装工程;2010年14期
2 孙彬彬;;浅议研究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出路[J];成才之路;2008年10期
3 柯秀珍;;培养数学情商,提高教学效果[J];成才之路;2010年19期
4 贾萌;;浅谈小学教师班级课堂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1期
5 陈蓓;;论幼儿教师的自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6 钟柏昌;李艺;;论知能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7 于颖;谢仕兴;刘成新;;学习即活动:论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结构的二元活动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廖飞;;感恩的价值及其培养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陈源;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姬广敏;毕华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学化学教材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化学教育;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浙宁;;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早期家庭教育:资源与限制[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守锤;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左志宏;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琼;余干方言地区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特点及其与拼音水平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龚风华;南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体育锻炼干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玉新;建国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田径(必修)课教材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晓霞;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D];温州大学;2010年
6 石莺莺;初中科学教材的统整组织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7 赵国军;穆斯林中学生自我概念中宗教意识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潮兴兵;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结构比较及其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恩娟;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材化”探索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钟柏昌,李艺,魏婷;工作主线: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张卫,林崇德;论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艺;钟柏昌;;论工作主线在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他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变了吗?(高中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2 张仕霞;;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3 徐卫东;王清;;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困境的新举措[J];中小学电教;2011年Z2期
4 袁德峰;;让课堂40分钟更加精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得[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5 王丽华;;信息技术课实现创新性教学的点滴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期
6 李光;;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年05期
7 丁大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年22期
8 陈良楚;;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9 张义兵;;遭遇“七年之痒”: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10 殷月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业丽;马颖;;“信息融合技术”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炳贤;;浅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3 陈炳贤;;浅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苏锡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魏小玲;;浅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史建福;;“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模式[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王琳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谈笑;;浅谈自主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10 邓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辉 白银市第六中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的探究[N];白银日报;2010年
2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问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吉林省蛟河市第九中学 韩春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漏洞[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何强(作者单位:会宁县教育局电教中心);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N];甘肃日报;2005年
5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都匀市第八中学 陈洁;浅议信息技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N];黔南日报;2011年
7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陈海洋;让课程在“搭台唱戏”中创新[N];学知报;2010年
8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镇一中 蔡彦伟;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效率的探究[N];学知报;2010年
9 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 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程:高考是味什么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四川成都金堂三溪小学 冯俊刚;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迪夫;通过多元方法构造功能性有序微结构阵列[D];吉林大学;2010年
5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静;面向远程教学系统的TSC对等资源管理模型及实现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鲜文丹;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立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佩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邱晓丹;通辽市高级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阻碍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莉;中小学媒介素养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关晶;研究性学习在FRONTPAGE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鹏;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模式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4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5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