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感恩的补偿和调节效应

发布时间:2018-04-17 05:08

  本文选题: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青少年 ; 参考:《心理学探新》2012年01期


【摘要】:该研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学业成就问卷和感恩问卷对15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感恩在其中的补偿和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低家庭SES与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焦虑抑郁为指标)显著正相关,与学业成就显著负相关;2)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补偿效应均显著;3)感恩在低家庭SES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指标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低家庭SES对青少年发展具有跨领域的不利影响,而感恩在其中具有显著"滞后的"补偿作用,但"同步的"风险缓冲作用有限。
[Abstract]:In this study, 151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questionnaire, adolescent externalization ques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cademic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 and gratitude questionnai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low family SESs)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compensatory and regulatory effects of gratitude in it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S in low famil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 and in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 (based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2) the compensatory effect of Thanksgiv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family SES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tion was significant (3) Thanksgiv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family SES and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This shows that low family SES has a cross-domain adverse effect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gratitude has a significant "lag" compensation role, but "synchronous" risk buffer effect is limited.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州市技师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卫;李董平;谢志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4 文超;张卫;李董平;喻承甫;代维祝;;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6期

5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李月明;王姝君;;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6 张晓;陈会昌;张银娜;孙炳海;;家庭收入与儿童早期的社会能力: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09年07期

7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冯淑丹;闫秀峰;江琦;;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李俊茹;杨晶;;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概述[J];成功(教育);2012年06期

4 谢玉兰;阳泽;;初一学生心理渴求及引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9期

5 李云;桑青松;凌晨;;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动机问卷的编制[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冯晓杭;于冬;;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杜丹;潘利若;;城乡小学生幸福感成分的对比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浦昆华;宋娜;杨萍;;团体辅导增进大学生感恩、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效果评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3期

9 韩磊;高峰强;平凡;潘清泉;;父母教养方式对羞怯的作用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6期

10 许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物质主义的调节作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慧;初中生父母体罚与亲子关系质量的关系:对父母体罚合理性及常规性感知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贺小瑞;父母体罚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索长清;城市弱势群体子女早期教育现状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丹;高中生学业负担态度、心理韧性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超;蒙汉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桑园;大学生情绪智力、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莉;我国贫困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杨迪;哈尔滨市城区3-6岁学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其与家庭资本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伟炯;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娟;高洪深;;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冯晓杭;于冬;;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惠文,龙文,赵江涛;基尼系数的预测建模方法及在北京市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3年04期

5 张时飞;唐钧;;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7 张卫;李董平;谢志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精明;杨江华;;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海莺,莫文;家庭环境与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个性的相关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10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年

2 侯小花;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寒;;感恩的花[J];心理与健康;2007年12期

2 赵志勇;李树峰;;感恩:一种艺术情怀——赵志勇的摄影[J];中国摄影家;2010年05期

3 白帆;;感恩的心[J];山东教育;2006年25期

4 陈伶行;;感恩的心[J];野草;2007年01期

5 陈春勇;;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J];新湘评论;2007年07期

6 陈红喜;;感恩[J];聪明泉(少儿版);2007年12期

7 黄玉芬;;育一颗感恩的心[J];新一代;2007年11期

8 紫墨;;红岁·感恩的心[J];法人杂志;2008年06期

9 陆平;;感恩,母亲节[J];体育博览(运动健康);2009年05期

10 张兵;;打工父亲写信教12岁儿子感恩[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宝;;从“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大学毕业生的初始社会适应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尔肯江·吐拉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促进青少年发展(代序)[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3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曾荣;邹泓;;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顼红雨;胡文东;文治洪;;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戎梅;王家强;张卫;;澳门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二○○八年度我区先进社会组织[N];宁夏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松;33个重灾县将建254所希望小学[N];四川日报;2009年

3 李芳;“圆梦行动”点燃贫困大学生希望[N];云南政协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夏斐;让爱传遍千万颗幼小心灵[N];杭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辛向东 通讯员 王淑云 实习生 赵丽莹;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助挖色镇建抗旱水窖[N];大理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刘磊 王博;文明城市的青春乐章[N];昌吉日报(汉);2011年

7 沈祖芸;上海发布《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周跃;全省紧急寻找1000名农村寒门学子[N];湘声报;2008年

9 顾磊;广州“青春惠民基金”关爱青少年[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南榕;韩国斗山集团再捐3所希望小学[N];西部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丽达;青少年罪错行为分析与矫治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禹文;新时期党领导下的湖南青少年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洁霜;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政策的过程及实施可行性的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8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李琪;上海市远郊区外来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定萍;关于藏区牧民定居中社会适应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10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62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62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