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促进人类和平的人性基础与角色实现
本文选题:和平教育 + 人性论立场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与"和平教育"相关的人性论争执主要集中在暴力是否源于人的本性上。不同于暴力源于人类本性的传统看法,和平主义者坚持认为暴力源于社会和制度原因,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澄清人的非暴力本性,有助于阐明"和平教育"的作用机理,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可能加剧冲突、诱发暴力的负面影响。教育要发挥促进人类永久和平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学校角色,以培育和平文化为核心,推动和平教育在学校的广泛开展。
[Abstract]:The argument about human nature related to "peace education" mainly focuses on whether violence originates from human nature.Contrary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violence originates from human nature, pacifist insists that violence originates from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and is not the innate nature of human beings.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human non-violence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peace education" and to remind people that education may aggravate conflicts and in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violence.If education wants to play the role of promoting the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 it needs to reorient the role of school, to cultivate the culture of peace as the core, and t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peace education in school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国际学业成绩测评对参与国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EDA110333),项目负责人:王正青 西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SWU09021),项目负责人:王正青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约翰·加尔通,卢彦名;和谐致平之道——关于和平学的几点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允熠;;人性与境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相似和相异性辨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关巍;;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论的反驳和情感主义道德论的建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关巍;于泉蛟;;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的理论沿革与价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朱颖;;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基于现代性理论及后现代变体的考察[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8 郑丽萍;丁善超;;拿来之后——期待可能性本土化之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萨·巴特尔;;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刘复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云莺;;耻感、耻德与公共文明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李协京;;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6 刘志广;;财政制度变革与现代国家的构建——关于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胡军良;;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 基本旨趣初揭[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邓春玲;;论经济学中的人——经济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肖士英;;伦理知识之基础浅辨[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张俊;;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匡宏;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继文;公共产品的法律调整模式选择及其制度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昊欣;税务稽查效率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张宜琳;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左传韵;从畏惧的面对到平静的领悟[D];南昌大学;2010年
8 廖亚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信仰系统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鑫;中美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伦理问题探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太盈;斯密思想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辉;论战后国际教育人员的交流[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朱旭东,黄晓红;国际(教育)组织的价值取向研究[J];国际观察;2000年05期
3 何齐宗;国际化:当代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张崇善;;当代世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05期
5 张德伟;论日本学校教育的国际化[J];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同旭;;学校变革中校长的领导策略[J];教育;2009年21期
2 周志平;;在学校变革过程中寻找变革的力量[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0期
3 王星霞;;学校变革困难的组织社会学归因[J];教育革新;2009年02期
4 李政涛;;为学校变革寻找“机制之魂”[J];中小学管理;2009年04期
5 李政涛;;为学校变革寻找“机制之魂”[J];教书育人;2010年02期
6 武卉昕;暴力的道德依据是否存在——古谢伊诺夫非暴力伦理观管窥[J];求索;2005年05期
7 阿润·甘地;非暴力的力量[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5年Z2期
8 姜明彦;;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实现校长的专业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9 迪帕克·马利克;胡靖;;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百年祭[J];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10 夏普;杨华贤;;非暴力斗争是解决尖锐的政治和伦理冲突的最佳手段吗?[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2 邓西元;;人为什么会腐败——浅谈腐败及其治理的人性基础[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王月红;田波;;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和人性指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周山;;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从孔子的“为仁”到孟子的“性善”[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王洁颖;任龙喜;陈红;;桡骨远端骨折和骨密度相关性分析[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曹玉萍;张亚林;;暴力家庭社会学特征的对照研究摘要[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黄淑兰;姜小鹰;;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病人约束保护中的应用[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向蓓莉;;甘地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海刚;愚蠢的“非暴力不合作”[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煽动仇恨是“非暴力”吗?[N];人民日报;2009年
3 陕西杂文家 陈仓;中国人亟需补上“非暴力”这一课[N];南方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徐启建;王俊:学校变革要以“课堂”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评论员 刘晖;那个喜欢穿黄色衣裙的女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张铁道(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博士);以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 李瑾瑜邋教授;学校变革从哪里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瑾瑜;让学生真正参与学校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操太圣;学校变革中的断裂与继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操太圣;寻找学校变革的领跑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青;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张平;学校变革视野下校长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国艳;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学校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江新;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学校知识资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俊波;学校和平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曼;美国中小学和平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任琳琳;学校变革的发生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莎;学校变革的阻力与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子平;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校系统整体变革[D];河北大学;2010年
6 刘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张坤;德国和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余涛;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走“非暴力”斗争道路的原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桂红;构建和谐文化与人性论的辩证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罗蕾;“专业荒芜”到“专业自觉”[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2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6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