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论当代多元教学文化的反哺、容纳与互动——基于文化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4-20 02:18

  本文选题:文化社会学 + 教学文化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当代教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格"依托与反哺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其宏大的气魄、胸襟和智慧在社会文化中容纳与生成、互动与交流,而这一切均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教学对话和交往实践来实现。教学文化依托与反哺社会文化不仅为教学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而且释放了教学文化潜能,净化、创新和丰富了社会文化。教学文化的容纳与互动是教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之间交流创生的过程,也是教学文化之间以及教学文化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敞亮、相互阐释、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容纳与生成、互动与交流是通过协调、适应和相互建构的机制来实现的,它具有无穷的活力,引导着教学文化生活走进光明澄净的境界。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culture is a mirror of social culture. It relies on and feeds back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al culture 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with its grand spirit, mind and wisdom, it accommodates and generates, interacts and communicates in social culture. All of this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rough teaching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o achieve. Relying on and feeding the social culture of teaching culture not only provides the condition and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ulture, but also releases the potential of teaching culture, purifies, innovates and enriches the social culture. The accommod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on between teaching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culture and teaching culture and between teaching culture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is kind of mechanism of accommodation and generatio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adaptation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It has infinite vitality and guides the teaching and cultural life into a bright and clear realm.
【作者单位】: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81160) 2010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当代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002066C)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诗意德育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和谐发展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BEA090063)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业才;后现代精神启示教学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戈;文化多样性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叶良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继兴;关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芦平生,陈玉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士辉;;文化自觉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2 黄颖;;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从“新天地”现象谈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木基元;普卫华;;让阿诗玛更加靓丽——从丽江的启示谈二次创业中的石林文化品牌[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7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萍;价值观提升[D];山西大学;2004年

2 邓小俐;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昌波;区域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民主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必由之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齐;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应丽娅;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立;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红梅;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硕;;“重建学习概念”辨[J];教育学报;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天鹏;;试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的特征[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9期

2 ;“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公民素养教育研究”开题[J];中国德育;2011年03期

3 车伟艳;;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路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02期

4 皮武;;文化视野中教学理论的本土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6期

5 肖正德;;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6 皮武;;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养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卢元锴;方铭琳;安宝娣;沈立;;《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课题结题报告[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勇;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改革[N];青海日报;2000年

2 记者 陈勇;现代教育改革路在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谭安娜;教学文化十年研究的反思与展望[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成;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雪;班级整合的文化社会学解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俊列;教学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陈海凡;初任教师的入职引导制度:以日英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明亮;教师教学状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金碧薇;课堂文化视角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郭静静;课堂教学文化的批判与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7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7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