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测量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5-28 01:04

  本文选题:课业负担 + 社经地位 ; 参考:《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12期


【摘要】:社会经济地位(SES)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用于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许多教育领域的学者均通过测量学生的社经地位去反映受教育机会与资源的公平分配状况。尽管社经地位的概念及其测量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在以往文献中,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地位和学生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却是大多数学生社经地位测量中都会考虑到的三个最常见的构成要素。学者们还会多采用回归方程或因子分析等不同的方法,将社经地位中若干要素合并成为单个综合性指标,并以此指标的得分来描述和判断学生的社经地位。和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中国学者有关学生社经地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在中国教育情境中应用社经地位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测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具体的现实情境。
[Abstract]:S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used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y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reflect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by measu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student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nd its measuremen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studies of different scholars, in previous literature, parents have been educated,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parents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owned by the students' families are the three most common ele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students. Scholars will also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equation or factor analysis, to combine several elemen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nto a single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to describe and judg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students by the score of this index.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scholars,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students by Chinese scholars is still insufficient, 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t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研究所;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JD880010)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及其成因研究:基于文化适应和抵制的视角”(项目编号:12YJC880164)的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3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4 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12期

5 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6 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J];教育学报;2010年05期

7 马玉霞;张兵;;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1年05期

8 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邓晓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马奔;试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共产党党员成分变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赵红;;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7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汪璇;顾晖;;当前贫富差距对城市市民的心态影响及治理对策——一项对合肥市民的实证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刘青春;;我国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周德海;;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的深度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晓华;;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丹丹;;弥散的低度不平等——对我国性别分层状况的解读[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沈奕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分层理论[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唐艳妹;;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底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国华;;边疆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的文化屏障与出路[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小平;柳林;;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10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帅;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凤娇;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宋蕊;城市低保制度中道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林静佟;社会新阶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胡国金;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勇;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探索及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丽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香丽;广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对广东省几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5年03期

2 蔡禾,赵钊卿;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J];管理世界;1995年04期

3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4 王香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5 李强 ,宋时歌;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职业声望调查表明科学家高居榜首[J];现代技能开发;1998年01期

6 谢作栩;王伟宜;;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从科类、专业角度谈起[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7 陈晓宇,闵维方;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1999年03期

8 丁小浩;中日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2年02期

9 王伟宜,顾自安;各阶层子女对高校科类选择的偏好与入学机会差异——基于偏好模型的解释[J];教育与经济;2005年02期

10 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晓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清秀;;教师压力情况的综合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1期

2 钟志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成绩因子与聚类分析的研究[J];软件导刊;2009年03期

3 孙丹丹;叶枫;刘霞;;基于学生特性的成绩影响因素聚类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吴勋;;运用因子分析评估教学质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于承敏;;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能力判定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6 朱佳;肖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陈秀珍;;关于大学生异性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分析[J];学理论;2009年32期

8 高越飞;王兴辉;冼伟铨;赵伟;;因子分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9期

9 张乐毅;颜其嘉;;因子分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应敏;;多元统计分析在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斯日古楞;张瑞;;内蒙古各盟市经济和教育情况的因子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SES)测量方法讨论——兼论学生家庭背景对15岁学生科学态度的影响[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婧洁;;广州、澳门两地青少年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敏强;黄桂梅;;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温秀芬;李晓奇;;全国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因子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玲;赵国军;;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背景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凌文辁;;中国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因子分析[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崔慧广;;区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测量方法的构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竹渝;石坚;杜庆坪;;我国高校女性教师精神压力的定量分析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10 刘惠莲;;谈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减负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高;减负,需要从根上治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兴化市茅山中心校 郭德余;向管理要效益[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蒋凤;落实“八个严控”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N];毕节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苏婷;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岳娟红;走向优质均衡公平的教育[N];太原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丁国锋;全省2万多学校中有305所被通报[N];法制日报;2009年

8 伍加依;启东教育的“智慧转身”[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沈祖芸;解决好素质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欣城;“禁补”不能止于发通知[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2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馥毓;教育的效率测度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魏婷;教育游戏参与者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起宏;文化、教育、经济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永安;教学管理优化评价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张迪;家庭背景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岳丽娟;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与趋势概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柱校;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对个人收入和教育回报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8 丁伟华;山东省经济发展对教育水平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乔智;家庭背景与教育机会分配[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慧;教师管理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4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44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