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论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机会均等

发布时间:2018-05-28 01:27

  本文选题:农民工随迁子女 + 初中后教育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已是一个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其初中后教育机会均等还处于令人担忧的状态。在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机会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机会均等的重大价值,提出应从加快教育立法、加大经费投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加强社会支持四个方面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机会的均等。
[Abstract]: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have become a large group of minors, and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fter junior high school is still in a worrying stat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for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at value of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for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peed up the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funds.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social support promote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fter junior middle school.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城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CJF07051)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乐先莲;;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杨东平;王旗;;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李晓燕;;从边缘化走向公正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崔慧广,田汉族;美国20世纪中后期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及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钱雪;;系统论视野下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3期

6 高慧斌;;户籍改革困境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4期

7 涂艳国;;促进教育公平 建设和谐社会——新世纪中国教育政策的重要转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正奎;张晓霞;;浅析应对薄弱学校信任危机的策略[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2 宋晓霞;;国外促进教育公平的经验及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于海洪;;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不公平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吴雪娅;杜永红;;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11期

5 林森;单莉莉;;教育机会平等与低收入阶层代际延续关系分析[J];湖湘论坛;2010年05期

6 郑玉清;;当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平等政策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7期

7 崔慧广;;基于公众需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政策研究: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4期

8 郭建华;;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因与对策——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邵书龙;;国家、教育分层与农民工子女社会流动:contain机制下的阶层再生产[J];青年研究;2010年03期

10 吴莹;;群体污名意识的建构过程——农民工子女“被歧视感”的质性研究[J];青年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慧广;;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制度与政策的设计框架——基于公众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吴景松;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中的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丰向日;“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1840-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雪;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林琳仙;当前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小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竞争登顶计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春霞;英国“城市教育优异计划”(EiC)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倩倩;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李华利;英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进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素霞;上海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玲燕;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中职教育政策的实践与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孔艳静;二战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亚萍;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松涛,杨彬;美国农村社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方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2 王璐;;每个孩子都重要:英国全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雷万鹏;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熊卫平;;美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法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3期

8 吴晓燕;吴瑞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难点分析——基于上海市的专题调研[J];教育导刊;2008年12期

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田慧生;吴霓;张宁娟;李晓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侯兴蜀;李士伟;;北京中职“生源危机”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洪冬梅;当代社会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廖兴;基于正义论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伦理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啸虎,乐惠;略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5期

2 王凯;;论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走多样化之路——由“教育机会均等”视角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蔡晓倩;;浅谈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机会均等[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清明;论教育民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市场经济与教育机会均等[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11期

6 赵君;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机会均等[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7 马勇,唐德海;论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卢洁莹;哲学视野下“教育机会均等”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期

9 刀福东;;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抑或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10 李庆丰;“普九”与“后普九”推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高等教育高收费:现状、原因及对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陈伯璋;;台湾教育改革的另类省思[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蒋丹;;英美对教育公平的探索——基于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立娥;;试析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性别环境与途径[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雪;;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解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晶晶;;择校:促进还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梁辉;唐承华;;中职教育对计算机教师的能力要求研究[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扬;;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标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海燕;;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探析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慧广;;义务教育财政均衡制度与政策的设计框架——基于公众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金燕;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N];学习时报;2009年

2 刀福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抑或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金燕;教育公平——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冯洁;我们到了整体设计与改革的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从统一学校到统一市场康永久[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彭湖湾;不应出现的“王守奇”现象[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7 袁振国;促均衡发展 各国政府在努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杨胜华;整合城乡资源 突破发展瓶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记者 李益众;四川 协调城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万静波;教育,,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N];南方周末;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刘向荣;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王喜娟;美国综合高中发展危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桂绍贞;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孔凡琴;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彤;美国教育机会均等运动: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超;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向婷;农村初中后教育分流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向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与教育机会均等——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中小学为个案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欧阳宇;走向公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伟;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周守军;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文倩;20世纪60年代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4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44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