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8 19:16

  本文选题:教学 + 创新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8期


【摘要】:创新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视角和必然选择。本文从创新的内涵出发,结合已有的教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界定了出了教学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影响教学创新的动因,既有来自教学系统外部的动力,又有教学系统内部的创新需求。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是教学创新的外部动力;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是引发教学创新的内部动力。最后分析了信息社会中进行教学创新的可能性,提出了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教师技术应用观、设立促进能力发展的学习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以及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Abstract]:Innovation is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influencing teaching innovation, which is not only from the outside of teaching system, but also from the demand of innovation inside teach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 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teaching goal,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ode to undergo fundamental changes, which is also the external motive forc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knowledge view, learning view, teaching view and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teaching innov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innovation, which is to change teachers' view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set up learning goa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bilities. Rel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hange learning methods and a new 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钟志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框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郑晓齐,张豫;信息时代教学目标的变化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屈林岩;;学习创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5期

5 古夫;教育创新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0期

6 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7 曹婧;李如密;;教学创新的内涵及其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林迎星;创新的涵义及其类型辨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4期

9 陈文化,彭福扬;关于“创新”研究的几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琳;动态循环的英语课堂教学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晶;;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焦英奇;贾岩;;创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途径与方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徐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杨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教与学的角色转变[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6 李巍明;语文课程改革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王珏;思想政治课创新思维培养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言小川;高职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王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实效[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冯素芬;;教育信息化与高职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佑;;信息时代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走向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林福才;;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胡晋源;;科技创新与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玲;姚静;;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5 高纪文;;机电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7 聂荣华;;推行新型“双主”模式,推进教育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娄素华;吴耀武;尹项根;罗毅;;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电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李梁;;基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问题逻辑型数据中心系统建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若干思考[A];2010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邓亚鹏;;中学化学课堂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研究性学习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晓莉;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兆海;创新推广共同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建军;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实训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信丰;江苏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吴晓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新探[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怡敏;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3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4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5 张海,王以宁;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定义和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的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6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常修泽;戈晓宇;;企业创新论[J];经济研究;1989年02期

8 屈林岩;;学习创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5期

9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10 张天宝,许晓川;试论教与学关系问题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清;论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支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采利;刘挺;;基于网络教学之浅析[J];才智;2009年17期

3 王伟静;;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之教学实践[J];学苑教育;2010年04期

4 曹海成;;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06期

5 葛玉军;;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J];宁夏教育;2006年03期

6 尤海宁;;论信息化学习情境的内涵与作用[J];软件导刊;2006年22期

7 程景鑫;;利用ICT进行课程整合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8期

8 邹s,

本文编号:1947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47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