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Abstract]:The effects of parental support and friendship support 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39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Friendship support is a better indicator of loneliness and parental support is a better indicator of depression; (2) Parental support and friendship support only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ts. However, the function model is different: parental support can enhance the effect of high friendship support on reducing adolescent loneliness (enhancement mode), and friendship support can compensate the effect of low parental support on reducing adolescent loneliness (compensation mode); The two support systems can enhance each other's effect on reducing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 (3),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he two systems of middle term parental support and friendship support affect the emotion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in "independent mode" rather than "interactive mod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family and peer systems on adolescents' emotional adaptation may follow a variety of models, but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190022)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80303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父母支持、友谊质量与青少年孤独感、抑郁的关系:发展阶段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12WH15)支持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战胜孤独[J];现代养生;2010年10期
2 ;不要让抑郁情绪吓懵自己[J];科学24小时;2003年06期
3 ;孤独有害身心[J];科学大观园;2004年10期
4 刘文凤;;走出心理孤岛[J];大江周刊(生活);2010年04期
5 孔润常;怎样克服孤独感[J];家庭医学;1999年11期
6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7 ;自杀的人皆有抑郁情绪应学会倾诉[J];科学大观园;2008年01期
8 明轩;你有抑郁情绪吗?[J];长寿;1995年06期
9 祁娟;;如何勇敢面对和摆脱孤独[J];小读者;2006年12期
10 王淮玉;抑郁时你就发泄出来[J];心理与健康;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微微;周颖;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育儿压力与人格特质对母亲抑郁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Ya-Hsing,Yeh;Yu-Chun,Tseng;;对台湾青少年日常生活、网络使用和抑郁情绪的调查[A];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晶;李寿欣;;抑郁问卷与抑郁反应方式问卷的修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徐雁玲;;一例抑郁情绪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付亚亚;郑晓边;;基于“应激-易感”模式下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熙;专家研究称抑郁者更有创造力[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3 凤鸣;正确地应对抑郁情绪[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4 ;抑郁情绪怎么办?[N];健康时报;2005年
5 杨锋;高三生,,及早摆脱抑郁情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7 ;如何消除孤独感[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8 清源;如何消除孤独感[N];民族医药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主持人本报记者 谭克扬;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N];湖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6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刘明矾;情绪负启动效应的双重机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晓芳;呼和浩特市敬老院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鹏飞;与孤独同行—关于孤独感的个人成长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伟;网络交际功能对大学生孤独感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丹;“越红团体沙盘游戏”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芳;硕士研究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小凤;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昝e
本文编号:2426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2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