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7-04-19 22:37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笔者通过对两所初级中学(优质初中K校和薄弱初中X校)的调查发现,虽然优质初中的师生关系现状要好于薄弱初中,但两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仍然存在问题,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确认,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从教育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在教育中引进对话,从改变师生角色定位入手,在师生间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在对话中培养能力,生成感悟,最终完成自我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基于现实师生关系的问题和教育中对话教育理论的提出,本研究尝试提出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并在薄弱初中开展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实践,研究该教育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转化教育行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是否有效。本研究首先对师生关系、主体性教育和对话教育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在初中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从现实依据和操作路径两方面进行理论建构,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提出“心灵对话”这一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的操作范式,并在薄弱初中进行系统的实践操作,以促使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引者;不再是训导者,而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引导者,真心关爱、倾心交流的好朋友。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薄弱初中开展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了该校的师生关系,,实践后的后测发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改变,师生关系的融洽度也有了较大提升,学生也喜欢并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同时本研究还从实践中总结了通过该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为优化师生关系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师生关系 对话教育 主体性教育 心灵对话 实践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5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意义13-23
  • 2.1 师生关系的研究13-14
  • 2.2 对话理论的研究14-17
  • 2.2.1 对话理论14-15
  • 2.2.2 对话教育15-16
  • 2.2.3 对话与师生关系16-17
  • 2.3 主体性教育的研究17-19
  • 2.3.1 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论17-19
  • 2.3.2 主体性教育与师生关系19
  • 2.4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9-23
  • 2.4.1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变革需要的师生交往范式20-21
  • 2.4.2 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21
  • 2.4.3 加强情感沟通,优化师生关系21-22
  • 2.4.4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创建和谐校园22-23
  • 第三章 初中学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23-32
  • 3.1 调查目的23
  • 3.2 问卷编制23
  • 3.3 调查方法23-24
  • 3.3.1 调查对象23
  • 3.3.2 调查工具23-24
  • 3.3.3 问卷调查程序24
  • 3.4 调查结果24-28
  • 3.5 讨论28-31
  • 3.6 结论31-32
  • 第四章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的构想32-38
  • 4.1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构想的现实依据32-34
  • 4.1.1 对话理念与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存在相通性32-33
  • 4.1.2 对话理念的内在特性是应用的前提条件33-34
  • 4.2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构想的路径分析34-38
  • 4.2.1 理性对待身份差异,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34-35
  • 4.2.2 加强沟通与理解,推动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35-36
  • 4.2.3 努力建构互助机制,达成师生之间的智力共享36-38
  • 第五章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实践:心灵对话38-44
  • 5.1 建立平等合作师生关系的重要性38-40
  • 5.1.1 “心灵对话”实践的基本原理38-39
  • 5.1.2 “心灵对话”实践的基本特征39-40
  • 5.2 “心灵对话”实践的具体实施40-43
  • 5.2.1 活动方案的设计41-42
  • 5.2.2 对话模式的探索42
  • 5.2.3 基本方法的研究42-43
  • 5.3 单元体形式呈现对话,记录理解共享过程43-44
  • 第六章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实践后的师生关系调查44-49
  • 6.1 调查目的44
  • 6.2 调查方法44
  • 6.2.1 调查对象44
  • 6.2.2 调查工具44
  • 6.2.3 问卷调查程序44
  • 6.3 调查结果44-47
  • 6.4 讨论47-48
  • 6.5 结论48-49
  • 第七章 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实践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49-53
  • 7.1 加强前见性理解,尊重学生的思考与行为能力49
  • 7.2 以平等的交往价值为基础,取得主体双方最大视界融合49-51
  • 7.3 构建民主运作的良好师生关系生态,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51-53
  • 第八章 总结53-55
  • 8.1 研究的总结论53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53-54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8
  • 附录一: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58-60
  • 附录二:师生关系调查问卷(教师卷)60-62
  • 附录三:单元体案例节选《进校,你关机了吗?》62-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郑庆全;关于课程改革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刘铁芳;;“我-你”师生关系的可能[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1期

3 闫林霞;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体性思维——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4 徐黎华;方跃平;王思华;;我国历史演进中师生关系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王孝红;关于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7 胡定荣;论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1期

8 王光明;关于人本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概述与认识教育视界下的主体间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9 张晓丽;李如密;;中小学教师实施对话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2期

10 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17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8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