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深度学习的发生过程、设计模型与机理阐释

发布时间:2021-08-07 07:17
  本研究基于图式、格式塔、认知负荷、ACT-R和APOS等认知与学习心理理论,全面审视了历时三年的深度学习实证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和研究案例,从认知过程、学习内容、教学行为和资源表征态四者的对应关系角度解析了S-AICG深度学习发生过程,设计了深度学习课堂的设计模型;以数学学科为例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模型,并从表征、交互、调适、建构和生成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本研究基于循证的研究,从教育实践中解析现象、总结规律,丰富并发展了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和理论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深度学习的发生过程、设计模型与机理阐释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机理

设计模型,阶段,学习者


按照认知的过程,对图1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释:(1)认知过程即是图式构建的全过程,每个阶段指向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资源表征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2)觉知(Awareness)阶段是学习的入口,即学习者通过PCL活动参与、感知、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主要学习“4S”内容中的“SK内容”,采用集体传递、个性化学习方式,应用知识呈现(knowledge demenstration)、课件演示、内容类比等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强调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理解。(3)调和(Coordination)阶段主要在内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在这一阶段会产生多种理解、疑惑甚至误解,需要对多种认知进行选择、重组和反思,进而开始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一阶段,为了选择、重组和反思等认知环节的有效性,采用组内外交互的学习方式;为了保证这一方式的顺利进行,主要学习“SK”“KS”“SS”内容,其中以“SK”为载体,促进学习者协作、讨论、批判等深度学习品质的主动构建与发展;资源主要采用“辐射式交互”(radiation interaction)表征,促进学习者在抛锚式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讨论、头脑风暴、情境表演等活动的开展。(4)归纳(Induction)阶段主要对调和阶段逐渐统一的认知进行反思和整理,这一阶段具有两项功能:一是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二是在科学认知结构基础上融合和选择不同策略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形成最优路径,为达到“自动化”做准备。因此,其学习内容主要是“CS”,帮助学习者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认知结构,采用“聚合式交互”(aggregation interaction)资源。(5)迁移(Generalization)阶段逐渐形成稳定的图式,并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改良已有图式。这一阶段的资源主要是提供“问题情境”(problem situation),学习者通过综合应用的方式进行变式(variation)训练,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培养设计和创造性思维。(6)认知的四个阶段在图中实线的经典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根据学习者个体学习诊断和反馈情况,可以根据虚线路径返回和循环。这也体现了“个性化-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四、深度学习的机理模型及阐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度学习内容的构成与重构策略[J]. 胡航,董玉琦.  中国远程教育. 2017(10)
[2]深度学习内容及其资源表征的实证研究[J]. 胡航,董玉琦.  中国远程教育. 2017(08)
[3]技术促进深度学习:“个性化-合作”学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 胡航,董玉琦.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3)
[4]技术怎样促进学习:基于三类课堂的实证研究[J]. 胡航,董玉琦.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2)
[5]行为投入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探究——以虚拟现实(VR)环境下的视频学习为例[J]. 刘哲雨,王志军.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1)
[6]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基础、命题与应用[J]. 董玉琦,王靖,伊亮亮,边家胜,王珏,胡航,杨宁.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3)
[7]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 杜娟,李兆君,郭丽文.  电化教育研究. 2013(10)
[8]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 张静,陈佑清.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4)
[9]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从“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到“学习技术”[J]. 董玉琦,包正委,刘向永,王靖,伊亮亮.  远程教育杂志. 2013(02)
[10]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 张浩,吴秀娟.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博士论文
[1]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D]. 胡航.东北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学校情境中实践共同体探讨[D]. 胡航.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7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27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3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