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习环境中主体需求冲突及其平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19:32
学习环境承载着学习和学习者需求的表达。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终端用户(学生)和社会利益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不断平衡。当前以传统学校为代表的学习环境设计忽视终端用户和个体用户的主观需求,过于重视社会效益等客观需求。未来教育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依托创新型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步。基于智能技术支持,以学习环境重构为引领的学校变革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在学习环境中融入适切性智能技术能够平衡学习环境中的人类需求冲突。智能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模型是智能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两个部分:(1)智能学习环境需求平衡解析模型——解析智能技术与学习环境内需求冲突之间的主体关系;(2)需求平衡关注度计算模型——计算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程度,以及智能技术干预之后的学习环境的平衡结果。虽然该模型尚属于"概念型公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提出为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设计,以及学习环境中需求冲突的测量和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章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3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主体间交互作用关系
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相互关联,物理环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有研究认为,人类心理更适应非洲大草原而不是封闭的办公室环境,启发我们的环境设计应基于进化心理学,考虑用户的舒适度、安全体验、归属感及基本心理需求(Oseland,2015)。这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出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封闭单一的机械化环境,尽可能地趋于人类本能需求的自然环境。有研究者关注生理、心理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如Evans等人认为空间场所的隐私性、复杂性、可探索性、可识别性以及安全性等形成对生理、心理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因素(Evans et al.,1998);Barrett等人认为,在环境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对舒适度的改进,还应将健康、幸福、激发创造力和生产力等目标一同纳入环境设计中(Barrett et al.,2016)。上述研究综合起来为我们描述了心理(如认知)、生理(如感知觉)以及整体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图2所示。这进一步说明人类的需求与生理、心理和整体人之间是分层关联的,人作为整体是在人的心理、生理各个层次之上的系统性整合,是需求满足的最高层次。(2)学习环境中的人类需求及其动态关系
人类内外需求的动态平衡机制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学习者需求与学习环境形成交互,环境通过满足学习者需求来获得改变,学习者需求通过影响学习环境来获得满足。以物理学习环境为例,终端用户所接触的学习环境中的物理材料(如书桌材料、形状及表面温度)和社会情境(如师生交互)都有助于满足学生在特定的物理学习环境中的一种或多种需求。学生的主观体验、物理环境和社会情境形成连续统一体,一同作为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指标。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人类需求理论的六边形通用人类需求模型,用以说明人类和空间环境之间的交互依存关系(De Vrieze et al.,2015),如图3所示。这一以需求为中心的框架提出了6个核心需求,即确定性、多样性、连接性、意义性、贡献性、增长性,与学习环境设计的物理环境和非物理环境均有关,解释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根源问题,并通过分析潜在行为模式,为解决学习环境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范式。这一设计原则遵循层次化且相互关联的生长路径,以实现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交替满足。该六边形需求模型表达了人类需求的动态关联,这种关联机制被称为社会分形,本身具有自相似特征,从个体到上层组织群体都遵循这一需求框架,例如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群体、教育管理者、社群等。这种需求分析框架与学习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如课桌、教室、走廊、游乐场、学校以外的拓展环境、数字学习环境、场馆等,其中每一种学习环境均不同程度地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结合。3. 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主体需求冲突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智能技术的“新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 逯行,沈阳.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5)
[2]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 张慧,黄荣怀,李冀红,尹霞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3)
[3]契合度:生态视角的网络学习环境质量评价新观[J]. 李彤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2)
[4]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J]. 吕鹏,朱德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5]智能教育时代认知负荷理论发展、应用与展望——“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大会”综述[J]. 张慧,张定文,黄荣怀.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6)
[6]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7]基于等效负荷率分析的风电场调峰辅助服务需求计算方法[J]. 李婷. 电气技术. 2018(11)
[8]未来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 曹培杰.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1)
[9]智能时代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J]. 王竹立.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8(06)
[10]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 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8)
本文编号:3330549
【文章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3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主体间交互作用关系
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相互关联,物理环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有研究认为,人类心理更适应非洲大草原而不是封闭的办公室环境,启发我们的环境设计应基于进化心理学,考虑用户的舒适度、安全体验、归属感及基本心理需求(Oseland,2015)。这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出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封闭单一的机械化环境,尽可能地趋于人类本能需求的自然环境。有研究者关注生理、心理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如Evans等人认为空间场所的隐私性、复杂性、可探索性、可识别性以及安全性等形成对生理、心理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因素(Evans et al.,1998);Barrett等人认为,在环境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对舒适度的改进,还应将健康、幸福、激发创造力和生产力等目标一同纳入环境设计中(Barrett et al.,2016)。上述研究综合起来为我们描述了心理(如认知)、生理(如感知觉)以及整体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图2所示。这进一步说明人类的需求与生理、心理和整体人之间是分层关联的,人作为整体是在人的心理、生理各个层次之上的系统性整合,是需求满足的最高层次。(2)学习环境中的人类需求及其动态关系
人类内外需求的动态平衡机制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学习者需求与学习环境形成交互,环境通过满足学习者需求来获得改变,学习者需求通过影响学习环境来获得满足。以物理学习环境为例,终端用户所接触的学习环境中的物理材料(如书桌材料、形状及表面温度)和社会情境(如师生交互)都有助于满足学生在特定的物理学习环境中的一种或多种需求。学生的主观体验、物理环境和社会情境形成连续统一体,一同作为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指标。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人类需求理论的六边形通用人类需求模型,用以说明人类和空间环境之间的交互依存关系(De Vrieze et al.,2015),如图3所示。这一以需求为中心的框架提出了6个核心需求,即确定性、多样性、连接性、意义性、贡献性、增长性,与学习环境设计的物理环境和非物理环境均有关,解释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根源问题,并通过分析潜在行为模式,为解决学习环境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范式。这一设计原则遵循层次化且相互关联的生长路径,以实现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交替满足。该六边形需求模型表达了人类需求的动态关联,这种关联机制被称为社会分形,本身具有自相似特征,从个体到上层组织群体都遵循这一需求框架,例如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群体、教育管理者、社群等。这种需求分析框架与学习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如课桌、教室、走廊、游乐场、学校以外的拓展环境、数字学习环境、场馆等,其中每一种学习环境均不同程度地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结合。3. 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主体需求冲突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智能技术的“新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 逯行,沈阳.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5)
[2]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 张慧,黄荣怀,李冀红,尹霞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3)
[3]契合度:生态视角的网络学习环境质量评价新观[J]. 李彤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2)
[4]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J]. 吕鹏,朱德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5]智能教育时代认知负荷理论发展、应用与展望——“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大会”综述[J]. 张慧,张定文,黄荣怀.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6)
[6]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7]基于等效负荷率分析的风电场调峰辅助服务需求计算方法[J]. 李婷. 电气技术. 2018(11)
[8]未来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 曹培杰.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1)
[9]智能时代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J]. 王竹立.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8(06)
[10]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 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8)
本文编号:333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305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