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困扰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困扰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扰本身不是病态反应,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段出现的一种认知冲突、心境烦燥、体验不爽的心理反应。它可以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学业、工作、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感受。相比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言,个体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得轻微些,是一种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轻度心理问题,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可通过主动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摆脱困扰,得到解决。但是,任何重度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演进过程,心理困扰是引发一切更严重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扰往往使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无所适从、不愉快、内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经常性的心理困扰必然导致个体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态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机就会相伴滋生。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环境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或因无端的恐惧而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个比例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为(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差于高年级,其中一年级困扰状况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的务本之举。 大学生心理困扰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行为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研究没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以科学的分类和定义,也没有使用科学量表进行系统的测量分析。因此,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信效度比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困扰量表》和《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作为测试工具。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办法,选取本校在读本科生41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收问卷380份,有效率92.68%。对收回的有效问卷,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呈现。 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困扰、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1.躯体化、自卑、偏执、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得分高于国家常模,与国家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而焦虑、抑郁、强迫、依赖、冲动等因子得分小于国家常模,其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独立学院的学生的躯体化、焦虑、自卑得分要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的得分(P0.05)。女生的躯体化、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而男生的性心理、精神病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文科类在性心理困扰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类学生(P0.05)。非独生子女在社交退缩和性心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5)。经方差分析发现,各年级在社交攻击、性心理、精神病3个因子上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其它因子不存在差异。事后检验得知,二年级和四年级社交攻击得分高于一年级,四年级性心理得分高于一、三年级,四年级精神病得分显著高于一、二、三年级。 2.超过一半(59.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26.3%的学生需要重点关注,59.7%的学生需要密切关注。独立学院的学生UPI总分显著高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P0.0001),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1),非学生干部显著高于学生干部(P0.01)。经对不同年级UPI总分的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级平均数存在显著差异(F=3.781,P0.05)。经事后检验证实,二年级高于一、四年级,三年级高于四年级。 3.心理困扰在不同的心理健康群体中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1)。经事后检验,各个困扰因子在三组被试中的得分情况均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说明心理困扰得分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大学生心理困扰各个因素与UPI总分存在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经回归分析显示,以“焦虑”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48.2%,其次依次为“自卑”,“独立学院否”,“性心理”,“依赖”,“干部否”层面,其解释量分别为3.3%,2.5%,0.9%,1.0%,0.6%。 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扰理论探讨、原因分析、分类、数据分析、总结和归纳,笔者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及时化解大学生心理困扰 2、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4、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大学生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针对群体性的心理困扰问题,进行团体心理教育与辅导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困扰 现状调查 教育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第1章 引言11-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0
- 2.1 心理困扰研究综述13
- 2.2 大学生心理困扰研究综述13-17
- 2.3 心理困扰测量研究综述17
- 2.4 心理困扰应对策略研究综述17-20
- 第3章 实证研究20-25
- 3.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20-21
- 3.2 研究假设21
- 3.3 研究工具与方法21-25
- 第4章 研究结果25-38
- 4.1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现状与特点25-26
- 4.2 大学生心理困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26-32
- 4.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32-35
- 4.4 大学生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5-36
- 4.5 大学生类型变量、心理困扰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36-38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38-43
- 5.1 大学生心理困扰现状与特点分析38
- 5.2 大学生心理困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8-40
- 5.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分析40-41
- 5.4 大学生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41
- 5.5 大学生类型变量、心理困扰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41-42
- 5.6 研究结论42-43
- 第6章 教育对策43-46
- 6.1 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及时化解大学生心理困扰43
- 6.2 引导自助与他助相结合,有效缓释心理困扰43-44
- 6.3 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构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44
- 6.4 家、校齐关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44-45
- 6.5 针对群体性的心理困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45-46
- 第7章 研究展望与不足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6
- 个人简历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红霞;汪元宏;张芮;张杰;胡岚;刘翠翠;;安徽省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国英;张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与教育措施[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5 黄金凤;冯维;;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师晓宁,刘晓虹,李川云,徐燕,吴越;军校医学生日常困扰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曾泽鑫,温义媛;关注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赣南师范学院0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姚小燕;文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张晓玲;李佳;;大学生性与恋爱心理困扰团体辅导方法与效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10 孙永明;98级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龚芸;高职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困扰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6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