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暗示教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4:05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暗示教学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创立,该教学法自问世以来,引起世界各国关于记忆能力,潜力开发和快速学习等领域学习的热潮。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把握“三维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只重视“双基”,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做法,高度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在教学方面暗示教学法的心理暗示,节奏契合,双重交流等对现在仍有启迪。暗示教学法对知识的识记、课程实施、审美熏陶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所以本文尝试从暗示教学法的内容出发,,分析暗示教学法的合理因素,旨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作一些铺垫。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暗示教学法做初步论述。 第二部分是暗示教学法解析,本章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沿着发展阶段的脉络着重分析了暗示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和重要特征。主要环节包括“树立权威”、“稚化”、“双向交流”、“语调变换”、“节奏契合”、“假消极”等六个方面。暗示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有无意识指向、整体性、实践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暗示教学法的局限与评价。局限表现在暗示要素的表现上,师资培养、教材编排和暗示评价等方面。 第四部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暗示教学法启示,突出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借鉴意义。 第五部分是结论,综观暗示教学法的基本路径,使我们对其有深入的了解,以期在教学中摒弃不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部分,借鉴其合理的因素,为新课程改革的增添活力。
【关键词】:洛扎诺夫 暗示教学法 三维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7
- 一、引言9-10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10-12
- (一) 研究目的10
- (二) 实践价值10-11
- (三) 理论价值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2-14
- (二) 国外研究综述14-16
- 四、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暗示教学法解析17-34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7-19
- (一) 暗示17-18
- (二) 暗示教学18
- (三) 暗示教育18
- (四) 暗示、暗示教学、暗示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8-19
- 二、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依据19-20
- (一) 心理学依据19
- (二) 生理学依据19-20
- (三) 教育学依据20
- 三、暗示教学法的发展历程20-24
- (一) 研究探索阶段(1950—1971)20-21
- (二) 推广深化阶段(1972—1993)21-23
- (三) 成熟分化阶段(1994—至今)23-24
- 四、暗示教学法的主要环节24-28
- (一) 暗示教学法的教师前提——树立权威24-25
- (二) 暗示教学法成人前提——忘我稚化25
- (三) 暗示教学法的环境因素——双重交流25-26
- (四) 暗示教学法的节奏因素——语调变换26-27
- (五) 暗示教学法的谐和要素——节奏契合27
- (六) 暗示教学法心理因素——假消极27-28
- 五、暗示教学法的主要特征28-34
- (一) 无意识指向29-31
- (二) 整体统一性31-32
- (三) 实践灵活性32-34
- 第三章 暗示教学法的评价34-37
- 一、暗示教学法的优势34-35
- 二、暗示教学法的局限35-37
- (一) 在暗示要素表现方面35
- (二) 在暗示师资培养方面35
- (三) 在暗示教材编排方面35-36
- (四) 在暗示效果评价方面36-37
- 第四章 暗示教学法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37-41
- 一、在教育理念上的启示39-40
-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启示40-41
- 结论41-42
- 注释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5-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宪奇;拉扎诺夫学习法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杨春生;也谈心理暗示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3年10期
3 李虹,张旭;教育暗示的心理机制与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4 周娟芬;论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章雄;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J];教育科学;1992年03期
6 孙丹;浅析暗示教育的委婉微妙之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年Z2期
7 沈苗根;学校教育中暗示的魅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山东教育科研;1990年02期
10 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暗示教学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724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