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体技术作为跨越语义鸿沟的桥梁,,在教育技术学理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智能答疑系统等诸多应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体技术中的语义标注及推理服务功能不仅可以实现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解决专业课程资源之间的信息孤岛、网络迷航等问题,而且还可以避免专业领域课程的重复性建设,因此得到各学科专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普遍认可。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概述了当前本体技术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当前领域本体构建的基础理论,包括构建原则、构建工具、本体在语义网中的作用等,在对比软件工程领域中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发过程后,总结提出了适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本体的构建模型方法。此外还设计实现了本体的存储和基于非单调规则的语义推理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和工作结果如下: (1)通过知识检索工具和查询相关专业核心文献了解目前本体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针对传统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结构单一、内容思想定式等缺点,提出本体技术在本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从课程图书领域去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付出实施。 (2)本文在介绍本体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各专业领域本体的构建流程,总结提出了适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本体的构建模型方法,该方法在遵循同级概念唯一且互不相交,子类概念继承父类关系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图书本体构建的要求。 (3)根据开发流程和模型,从图书核心属性的角度出发,使用本体开发工具Protégé构建了教育技术学领域内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图书本体,此外为了实现本体资源的共享,使用JDBC技术将本体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 (4)为了验证构建的图书领域本体具有应用可行性,在介绍相关语义推理规则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基于非单调规则的本体推理,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扩充提供了语义推理功能。 本文开发设计了基于软件生命周期开发过程的本体构建方法,构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图书领域本体,并实现了本体的简单关系存储和逻辑推理。为专业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智能服务,利于人机之间的交流和协同工作。
【关键词】:语义 本体 软件生命周期 图书本体模型 语义推理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57;G6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8
- 1.1.2 图书本体在课程设置中重要性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10
- 1.2.1 研究现状9
- 1.2.2 发展趋势9-10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10-12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0
- 1.3.2 论文组织结构10-12
- 第2章 本体构建的相关理论12-18
- 2.1 本体的基础知识12-13
- 2.1.1 本体的定义12
- 2.1.2 本体的分类12-13
- 2.1.3 本体的表示13
- 2.2 本体的技术介绍13-15
- 2.2.1 本体的构建原则13-14
- 2.2.2 本体的描述语言14-15
- 2.2.3 本体的构建工具15
- 2.3 本体与语义网15-18
- 2.3.1 语义网的诞生15
- 2.3.2 语义万维网的框架15-16
- 2.3.3 本体的语义联想16-18
- 第3章 本体构建的方法研究18-25
- 3.1 本体建构的方法18-20
- 3.1.1 本体构建的主要方法18-20
- 3.1.2 本体构建的方法总结20
- 3.2 基于 SDLC 的本体开发方法20-25
- 3.2.1 问题的定义及规划21
- 3.2.2 领域本体需求分析21-22
- 3.2.3 核心本体的建立22-23
- 3.2.4 形式化编码23
- 3.2.5 本体的测试与集成23
- 3.2.6 本体的评价与进化23-24
- 3.2.7 本体的维护24-25
- 第4章 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本体的建构25-40
- 4.1 问题的定义阶段25
- 4.1.1 问题的定义及规划25
- 4.1.2 领域本体需求分析25
- 4.2 图书本体模型的设计过程25-33
- 4.2.1 图书信息的收集与分析25-27
- 4.2.2 获取概念并定义层次关系27-28
- 4.2.3 确定类的属性并建立类之间的关系28-33
- 4.3 形式化编码和构建33-37
- 4.4 本体评测及进化阶段37-38
- 4.5 本体的存储38-40
- 第5章 基于本体的语义推理设计与实现40-48
- 5.1 语义推理的逻辑基础40-41
- 5.1.1 描述逻辑简述40
- 5.1.2 描述逻辑的推理40-41
- 5.2 语义推理技术的规则41-44
- 5.2.1 单调规则41-43
- 5.2.2 非单调规则43-44
- 5.3 语义推理的设计及实现44-48
- 5.3.1 非单调规则的设计44-47
- 5.3.2 语义推理的实现47-48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6.1 论文总结48-49
- 6.1.1 研究结论48
- 6.1.2 存在的不足48-49
- 6.2 论文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02期
2 周晓春;涂道伟;;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8期
3 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4 王海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杨果仁;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6 夏洪文;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年01期
7 刘瑞儒,黄荣怀,李军靠;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王洋,付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9 万力勇,刘清堂;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素质现状与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桑新民;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南京大学专业创建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淑慧;;以毕业生的视角:解读天津体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2 彭静;张庆文;朱君明;;我国体育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沈力钧;基于未来的盛宴[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王兆鹏;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应需而动[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5 胥茜 陈树生;培养“多重能力”的教育技术人才[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明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韩慧敏;教育技术学专业评估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艳丽;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牛婷婷;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柳春艳;教育技术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金娥;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课外拓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军;教育技术学专业科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丽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生成就动机与专业能力水平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夏波;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图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0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