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从取士到育才——癸卯学制的落实与社会人才基础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7-08-12 05:00

  本文关键词:从取士到育才——癸卯学制的落实与社会人才基础的变革


  更多相关文章: 癸卯学制 新式学堂 科举取士 人才


【摘要】:以往对教育制度史的研究,相对更重视对制度进行文本解读,但考察制度运行的效力,更需要关注制度在实际执行层面上的影响。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切实推行的学校系统,其出台前后的制度设计和调整均显示出制订者对时局走向的判断。按照癸卯学制设计的各级新式学堂取代科举取士,改变了社会选用人才的标准。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癸卯学制 新式学堂 科举取士 人才
【基金】:2010年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探究”[2010BJY002] 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200909]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从1902年壬寅学制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短短20年时间中国学校制度就进行了4次调整。这些制度上的变化对教育实际层面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家意志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整体规划,体现出了国家意志对于教育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使得学制在具体推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7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8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章永俊;论方以智《通雅》的学术通变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刘福森;;劝学所与私塾改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杨晓;;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演进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廖茂忠;沈红;;民国时期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杨娟;;私塾与寺子屋——管窥中日传统教育资源之命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莉萍;李方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4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9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立民;;癸卯学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慧洁;;浅析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壬寅、癸卯学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李斌;;浅谈《癸卯学制》中的教育现代化趋势[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朱海龙,胡晶君;张之洞与癸卯学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朱海龙;胡晶君;;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J];江淮论坛;2006年02期

6 黄孝群;王小花;;从癸卯学制看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李玉;“癸卯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论述[J];甘肃农业;2005年10期

8 彭平一;邓喜英;;论清末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效仿[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龚启耀;;近代教育改革和癸卯学制的制定[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李砂砂;略论李鸿章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阳;司洪昌;;新式学堂的设立和乡村社会的抗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胡国勇;;壬寅、癸卯学制与日本明治后期学制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海峰;;“科举,非恶制也”——兼谈教育史研究中的知今通古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学制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7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杨学新;;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9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刘清华;;试论传教士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参与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强;癸卯学制:中国义务教育的最初尝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1904-2004,现代教育,激荡百年[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吴康零;挽救康藏必先从教育入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庄家新 孙同坤 涂必宏 丁改红;孙梅轩创办崇实新式学堂[N];江淮时报;2006年

5 赵成洪 记者 冯岩;沧桑巨变的通化教育[N];通化日报;2008年

6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教育总长蔡元培[N];经济观察报;2009年

8 周飞;承载希望 承载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秦国柱;网络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浅谈素质教育[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4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彦如;晚清新式学堂教育经费筹集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晶晶;转型时期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D];四川大学;2007年

3 薛强;清末内蒙古近代教育简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杨真真;晚清企业教育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闵晶;清末新政中的教育视导制度[D];吉林大学;2009年

6 韩珂;晚清新式学堂之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晓军;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邓红利;“癸卯学制”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廖军和;晚清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董元庆;晚清时期中日两国新式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9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59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