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
本文关键词: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
【摘要】:泛在学习是技术变革与教育理念革新催生出的一种新学习方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及其个性化服务是促进有效学习并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保障。虚拟学习社区作为开展泛在学习的一类重要环境已经与传统学习环境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局面。文章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例,基于个性化服务理念与资源管理视角,分别从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与服务管理三个方面就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就个性化资源服务实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泛在学习 虚拟学习社区 资源 个性化服务
【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助力终身教育理念实现:泛在学习环境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CEYP6009) 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虚拟社区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TJWD-11D-00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普适计算技术与情景认知理论的泛在学习正在深刻变革着传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是一种按需、适量、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是最接近人类学习本真状态的学习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范围开展泛在学习的实践,但泛在学习已成为实践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丽娜;颜志军;;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4期
2 杨丽娜;刘科成;颜志军;;面向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 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4 陈敏;余胜泉;杨现民;黄昆;;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5 甘永成;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
6 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9期
7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2期
8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莎莎;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学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龙艳红;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行为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志军;基于学术交往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郭三强;基于生态学习观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振华;;国内科技哲学领域合著者派系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陈金华;;基于博客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2期
3 周剑云;;网络教研讨论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10期
4 李世亮;;JUNG:一种实现社会网络分析自动化分析的框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5期
5 杨丽娜;颜志军;孟昭宽;;虚拟学习社区有效学习发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1期
6 马阳;;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6期
7 陈庚;徐t$;张辉宇;;持续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必要条件[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6期
8 马红亮;;网络远程教与学行为的整合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9 胡凡刚;鹿秀娥;;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10 张丽;张际平;;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个案研究——以Sybase交流群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东艳;吴华;;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学教学多元情境的创设[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寅;个性化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胡海明;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喜文;基于集体智慧的生态型企业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程秀芳;虚拟社区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决策行为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程;面向服务环境中服务的个性化推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8 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云红;基于网络方法的专家知识推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会宝;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林林;虚拟社区生态环境的模型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肖锋;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存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佩;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娟;教育虚拟社区和谐文化内涵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兴通;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秀红;儿童虚拟社区及其互动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艳艳;教育研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课堂中的交互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宏强;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刘俊英,武旭;谈学术环境和学术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4 项秉健;团队合作与团队学习[J];成才与就业;2004年17期
5 考灵·拉彻姆,丁兴富;开放与远程教育:为社会增添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Z1期
6 哈斯布尔·哈克,任岩,林勤,何勇军;成人远程教育在后工业化信息社会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Z1期
7 余善云;电大教育外部环境的优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08期
8 冯秀琪,颜士刚,温淑霞;虚拟社区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12期
9 夏巍峰;他们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5期
10 张伟远,胡军;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剑鹏;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中基于BBS的交互式学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君香;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宿晓华;网络学习生态视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青松;;基于学习交往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J];吉林教育;2008年31期
2 于海军;田秋艳;;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中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8年06期
3 林秀曼,吴芸,陈毓超;协同学对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的启迪[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年01期
4 张锦p,
本文编号:663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638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