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评价的涵义及其特点探讨
本文关键词:考试评价的涵义及其特点探讨
【摘要】:考试评价是考试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基础上,对考试所作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判断或选择。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目标的复合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评价结果的相对性是考试评价的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中心;
【关键词】: 考试评价 涵义 特点
【分类号】:G424.2
【正文快照】: 考试评价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经常地评价着社会的各种考试现象,评价着他人举办或参与的考试活动,也评价着自己举办或参与的考试活动。然而,什么是考试评价?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诸如“教育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评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蕾;聂希安;;文学可读性内涵刍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易军;对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事实判断说”的质疑[J];法学;2004年09期
3 文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4 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8期
5 张征;;新闻发现的思维模式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6年03期
6 唐力,廖银燕;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的选用评价[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王金山;关于评价理论的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徐金海;对建构主义观照下学生评价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周振环;;企业培训评估体系构想[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荀振芳;高等教育评价的教育性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9 张浩洋;企业经营者报酬支付论[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3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汪继红;事业机关干部一般管理能力素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郭邦俊;高等教育评价观念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8 黄德金;评价主体的历程[D];郑州大学;2002年
9 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彭俊英;幼儿美术创作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红柳;;小议教师的教学反思[J];职业技术;2011年06期
2 燕国材;;潜能开发的要求与方法[J];中学教育;2002年12期
3 燕国材;生命教育的原则[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4 周曜进;樊新国;;略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考试公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5 杨银付;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1996年10期
6 季苹;科学教育新概念[J];中小学管理;1997年10期
7 曾冬明;;浅谈教师专业素养阅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7期
8 杨慧勤;;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死亡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1期
9 方明英;;学生知识管理与电子学档的结合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秦行音;;对教育质量的国家控制——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与评价的历史与现状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邢晓春;;对远程自主学习涵义的界定与辨析[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钟文芳;;库恩科学哲学思想对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邬国扬;;试论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海青;;大学生良知内隐观的调查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杜成宪;;对“中国教育史”的几层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张秋菊;巴文君;;探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因素与条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8 沈烈敏;;关于在我国进行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史许福;;教师职业审美性的美学阐释[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茆大斌;连云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333工程”[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考试评价:多元改革期待“破冰”[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冬雪草;从“教育罚单”看考核体系之变[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4 周密;素质教育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06年
5 南京师范大学2001级地科院教育硕士 郭沈宁;用新课程理念改进学科命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6 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张德祥;为和谐辽宁提供智力支撑[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任松筠;考试评价不改 有偿家教难禁[N];新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何开红;不“轨”办学将严厉问责[N];广元日报;2009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我们的孩子可能表现更糟[N];文汇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李宏;为教育强市夯实基础[N];常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咏梅;论“教学相长”涵义的历史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日飞;教育哲学实践性的涵义、现状及其实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洁;S-P表评价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宁;阶段性考试与现行考试评价系统[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田虎伟;教育产业的涵义及相关问题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晓霞;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D];汕头大学;2004年
7 张云飞;教师言语方式的道德教育涵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晓娟;差异性学生评价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大林;教师教育智慧的涵义、基本要素及生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欣瑜;生活与教育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3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639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