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教育存在的理由
本文关键词: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教育存在的理由
【摘要】:教育必须直面人的现实性。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第一天性,这是一切教育行动的起始之端,也是教育必须尊重的内在前提。对"理想的人"的理解,在本质上决定了教育者对"现实的人"进行教育的所有行动。一旦教育者的视野中拥有"理想的人"的指引,就使得教育行动具有不受决定论限制的自由,而且能够支撑起教育者的信念。一个人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离不开与之相遇的其他人的活动,这种相遇的时刻就是教育发生的时刻,它唤醒了一个人从"现实之我"走向"理想之我"的自觉。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理想的人 教育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士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198)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深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探索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新模式”(项目编号:SM200910028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在人的处境面前,教育所具的合法性不容质疑,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1]5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凭借它,人的本质会逐渐得以实现,人就更是一个“人”,或者说,人就离“存在”更近。因此,深受康德思想影响的我国著名教育哲学界前辈范寿康先生认为,教育是划定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晓东;;“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公共利益空间的“重构”[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盈楠;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教育者的遐思[J];人民教育;2008年02期
2 吴伟花;;论哲学视域中人的教育与幸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3 王玉娟;;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4 于智英;论教育的目的与人的自由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3期
5 王孝晨;;形象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6 李培根;;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7 潘艺林;;有关掌握学习的实验应重视布卢姆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01期
8 彭进清;吴丽萍;;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张懿;;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5期
10 曹永国;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_5玉仕;;台pc安[鐅B媤的社g工作[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4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明莲;;教育者的责任及其反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6 包磊;;现实的人与人的解放[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文赞;;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隽鸿飞;;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新阐释[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 德;教育者不是统治者[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杭州支队 吴晓宏;增强政治教育实效性[N];人民武警;2008年
3 上海市著名中学特级教师 于漪;志存高远,守护教育者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诠释教育者的爱与责任[N];青岛日报;2010年
5 江苏省东台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王兆平;教育的理想:共同发展和成功[N];江苏教育报;2011年
6 孙蓓蓓;教育是一种始于“心”的关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范南虹;“教育”成为网友建言两会热词[N];海南日报;2011年
8 郭艳;做“清醒”的教育者[N];山西日报;2004年
9 姜义军 沈阳理工大学;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加以引导[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海峰;教育是最精细的精神活动[N];哈密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严;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为全;建构中国道德建设的理想图景[D];吉林大学;2006年
6 曲红梅;从历史的观点看[D];吉林大学;2008年
7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D];吉林大学;2008年
9 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欣;论马克思学说中“现实的人”的主体内涵[D];吉林大学;2010年
2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冯军伟;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D];郑州大学;2011年
5 许宗贵;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曲广为;现实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琼;生态道德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鸽飞;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中等教育目的的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68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682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