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某中学初一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本文关键词:济南某中学初一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 目前对网络成瘾干预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普通上网人群及有成瘾高危因素人群的干预研究却很少,因此成瘾倾向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预防。本研究以全体在校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网瘾相关因素分析,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然后探讨心理干预效果,以期为网络成瘾的集体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区选取一所初中,以该中学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编号,采用抽签方法随机分组,研究组473人、对照组415人;其中研究组439人(92.8%)、对照组400人(96.4%)完成干预前后两次有效问卷调查。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网络成瘾状况、父母养育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组参加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未参加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在初一上学期完成。干预前用以上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干预后用上述再次调查,与干预前对照进行干预效果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初一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3%,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9.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中等者次之、较强者最低(40%6.3%5.2%);兴趣爱好较少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一般者次之、较广泛者最低(19.5%6.9%5.0%);遇到挫折时不会自我调节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会自我调节者(18.2%5.6%);遇到挫折时不寻求别人帮组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主动寻求别人帮助者(9.1%5.3%);不能管住自己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能管住自己者(18.9%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学生不同个性特征之间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初一学生父亲文化程度较低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高、中等者次之、较高者最低(18.2%9.9%3.8%);母亲文化程度中等水平者,其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较高者次之、较低者最低(8.7%4.4%4.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学生父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躯体健康状况之间,其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网瘾组与非网瘾组比较,父母养育方式中父亲偏爱被试(EF4)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网瘾组与非网瘾组比较,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是否能管住自己、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严厉程度和父亲文化程度(P0.01)。 6.研究组网瘾诊断量表(IADDS)总分、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网瘾诊断量表(IADDS)总分、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8.研究组网瘾者(干预前检出)诊断量表(IADDS)总分、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9.对照组网瘾者(干预前检出)干预后的诊断量表(IADDS)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网瘾者(干预前检出)干预后的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与干预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济南某中学初一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3%。 2.能管住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和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初一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和母亲惩罚较严厉是初一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对在校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在校初一学生整体及网络成瘾者的网络成瘾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4.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成为集体治疗和预防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成瘾 因素分析 心理干预 初一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41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20
- 对象和方法20-23
- 结果23-41
- 讨论41-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5
- 综述55-64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64-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等75-7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长海;管清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09期
2 傅丽萍;李炳毅;;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策——以某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胡姗姗;朱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4 邵君;;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综述[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于芳;徐旭红;;高职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心理干预策略分析[J];大家;2010年17期
6 王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01期
7 应美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与引导策略[J];成才之路;2009年12期
8 邹居禄;宋娜;;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01期
9 王效美;李逸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干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唐海波;阳锡洲;蒲唯丹;;高职院校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心理辅导与干预[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亮;方晓义;;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罗静;;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映海;丹豫晋;;锻炼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成瘾心理归因及干预研究[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山海;圆容;陶然;贾辉;刘蓉;;论网络成瘾的家庭预防[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刘泽文;高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的“失补偿假说”及综合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汪平;连燕舒;范群;肖黎;;五年制医学高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0年
7 宫本宏;;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的研究——附30例临床报告[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刘长辉;倪晓梅;曹杨;王秀珍;;医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关系[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团体治疗疗效评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李满林;刘晓红;;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凡;网络成瘾与疏导[N];辽宁日报;2001年
2 白羽;警惕网络成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孟知行;本市逾一成青少年网络成瘾[N];解放日报;2005年
4 杨国栋 刘悦 方政华;应对网络成瘾综合征[N];健康报;2005年
5 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 李遵清;网络成瘾的自我验证[N];健康报;2007年
6 新野县职业中等学校 方化俭;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N];学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黄剑钊 实习生 郭瑛;网络成瘾谁之过?[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见习记者 王旭东;理性看待学生网络成瘾[N];绍兴日报;2005年
9 陈坦;有哪些症状才算患上网络成瘾病?[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董进宇;青少年网络成瘾 是一种心理障碍[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江洪;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神经递质、微量元素水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周德钊;针刺加耳压治疗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刘军;网络成瘾发生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毅侠;蔡瑞康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吴菁;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8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广新;多药耐药基因-1、BDNF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关系及患者生存质量系列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龙华;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欢;中学生“骑马意象”与网络成瘾程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徐秀云;城市初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马洁;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郭颖;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管立群;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自我决定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瑾;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生活应付[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姚婷;心理健康对高职生网络成瘾影响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矫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欢欢;不同网络成瘾程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5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