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0:32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必然给他们带来适应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心理困惑,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在遭遇困境时,不能及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诸如“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据调查,医科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0.1%。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等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立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也制定并下发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体系实施意见》(2009),以促进相关举措的贯彻和落实。 危机干预正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近年来,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引领的积极心理学思潮逐步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其价值取向就是,将我们关注心理疾病的目光,转而投向人类美好和积极的方面,并帮助人类挖掘和激发内在的品质和力量,获得更美好的生活[3,4]。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已形成多中心合作的危机干预体系。国内学者多止步于探讨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核心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团体性辅导的绝对数量还比较少,并以贫困生、抑郁症等特定群体为主[5],对心理危机的普遍干预研究并不多见,针对医学生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式,对某医科大学生中心理危机群体进行干预,以期为高校学子打开一扇抵抗危机、促进成长的窗口,也为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以及改进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1调查了解医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 2通过试验验证团体干预对于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3建立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危机团体辅导的内容体系。 研究意义 1为探索医学生心理危机相关因素提供参考依据; 2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一种积极的视角; 3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及抗击挫折的能力。 研究对象 采取按年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第一部分调查研究的对象。从筛查出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通过自愿招募和简短访谈后,完全随机分配至第二部分干预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中。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全国统招全日制本科生;(2)高中阶段为普通全日制高中;(3)目前在校正常就读;(4)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1)定向生,委培生,专升本学生;(2)在外见习、实习无法参与研究的大五学生;(3)拒绝参加研究的学生。 研究步骤及方法 本研究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为调查研究,经过小范围预试验后,修改和完善自行选择和拟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运用分层便利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4个年级4所学院9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录入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以软件内置SCL-90常模为准,系统判断异常者作为心理危机发生标准。以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对抗挫折的心理韧性,以及危机处理方式即“应对(Coping)"。 第二部分为干预研究。在第一部分内容的研究基础上,从筛查出的符合心理危机标准的大学生中,遵循自愿招募的原则,经简短访谈后纳入团体,并完全随即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拟订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着眼于积极认知、情绪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纳入研究的学生开展为期6周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开始前,结束当天及结束3个月后,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以评价团体辅导的即时和短期维持效果。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经仔细检查、核对后,应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不同时间点上的两组数据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调整α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水准a=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医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 共发放调查问卷983份,回收有效问卷900份,回收有效率91.84%。以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内置SCL-90常模为准,依据SCL-90得分筛查出心理危机大学生223人,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为24.8%。 2.心理危机医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得分较低 当按照心理危机发生与否将学生分为两组时,除了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异常组的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均低于正常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也低于正常组,且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积极维度得分偏低,消极维度得分偏高(P0.05)。 3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 症状自评量表: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学生SCL-90得分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心理或治疗的学生的得分(t=7.989,P=0.005),大一学生的SCL-90总分最高(152.46±39.68),心理问题最为严重;大三学生的SCL-90总分最低(131.52±36.23),心理状态较为良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回归方程SCL-90总分=159.828-6.092年级-16.053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3.125对所读专业的感觉+4.02家庭居住地+2.663母亲文化程度,以上5个变量是与SCL-90总分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因素。 总体幸福感量表:男生比女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30,P=0.006)。对所读专业满意的学生,其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高于除“无所谓”态度外的所有学生,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学生得分也较不太满意的学生得分要高,说明专业满意度可以影响学生的总体幸福感。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得分高于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得分(P0.01),说明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耐受能力较好。对所读专业满意的学生,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高于除“无所谓”态度外的所有学生,比较满意的学生得分高于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学生,感觉一般的学生得分也较很不满意的学生得分要高,说明专业满意度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韧性,且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其心理韧性越好。 4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趋势不同 (1)时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后及干预后3个月,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的主效应有差别(P0.05)。 (2)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结果表明,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得分、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及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得分在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幅度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的SCL-90得分明显下降,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及青少年韧性量表得分明显升高。 (3)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即固定时间因素,对不同时间点上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为保证3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试验误差比例不超过0.05,调整α至0.016(0.05/3≈0.16)。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即刻试验组SCL-90总分及恐怖、抑郁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结束3个月后试验组SCL-90总分及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及青少年韧性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 结论 医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存在心理危机的医学生其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偏低;大一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专业满意度可影响医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能够明显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症状,提高其总体幸福感及心理韧性。经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开发、培养和引导医学生自我潜能,使实践积极改变的理念成为可能,相较于个体干预更加简便易行,不失为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危机干预 团体辅导 心理韧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前言15-28
- 1.1 课题实施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6-26
- 1.2 研究目的26
- 1.3 研究意义26
- 1.4 技术路线26-28
-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研究28-44
- 2.1 研究对象28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28-31
- 2.3 结果31-42
- 2.4 讨论42-44
-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团体辅导研究44-63
- 3.1 研究对象44
-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44-48
- 3.3 结果48-61
- 3.4 讨论61-63
- 全文总结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85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情况85-86
- 致谢86-88
- 统计学证明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香;姜哲;赵红姬;;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5期
2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年10期
3 何梅;;应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大学生心理应激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4 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5 文宏;卓黎黎;刘红波;;高校危机事件与大学生心理行为调适[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6 沈丽琴;郝清华;张晓玲;;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与心理问题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6期
7 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4期
8 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9期
9 翟书涛;心理危机干预[J];心理与健康;1998年02期
10 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884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848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