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暴雨积水对安吉县中小学校园场址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3:13

  本文关键词:暴雨积水对安吉县中小学校园场址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吉县 暴雨积水 校园场址 中小学校 灾害


【摘要】: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西苕溪上游,属太湖流域,每年受到台风以及梅雨的影响,再加上盛夏时的强对流天气,降水较多,容易受短时暴雨的影响。本文选取安吉县中小学校园场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吉县降雨资料分析得出暴雨积水对校园场址安全的影响,确定安吉县中小学校园场址的安全评定等级,为决策者制定防洪减灾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和建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更为直观有效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安吉县逐日降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85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中最高为老石坎为1541mm,最低为梅溪1259mm,且呈现波动增长态势。 (2)全年降雨量6月、7月、8月、9月是降雨最为集中的月份,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15.38%、11.67%、12.71%、10.16%,共计49.92%,11、12月及次年1月、2月降雨量仅占全年17.08%。 (3)各年份降雨量集中度比较稳定,增减趋势与年降雨量一致,且多年平均降雨量总体趋势是自北向南递增。同时,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6-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特别是台汛期,台风带来的暴雨,雨量集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4)安吉县校园场址59所学校(76所场址)中,有12所学校同时受到2种因素影响。其中属于沿江沿河校园场址数量最多共有40处,其次是山洪校园场址25处,病险水库下游21处,易涝区和蓄滞洪区各1处。 (5)暴雨积水对校园场址的影响程度不同,将现有校园场址分为影响较小影响较大和影响严重三类,结合安吉县校园场址的相关评定标准,安吉县现有的中小学校59所(校址76处),其中安全学校37所(校址52处);隐患学校7所(校址7处),危险学校15所(校址17处)。 (6)根据实际情况,对应划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和危险区,提出编制分级预警处理方案,为决策者制定防洪减灾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建立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和加强宣传,可以更为直观有效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7)由于暴雨积水对发生区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应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其特点,并结合发生区实际状况,确定避灾防灾总体思路。其防治措施应立足于统筹规划、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现阶段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首要目标。
【关键词】:安吉县 暴雨积水 校园场址 中小学校 灾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244.2;P426.61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暴雨积水影响研究进展9-17
  • 1.1 暴雨积水研究进展9-13
  • 1.2 暴雨积水对城镇及校园场址影响研究概述13-15
  • 1.3 校园场址评价的目的及意义15-17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25
  • 2.1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7
  • 2.2 研究区概况17-21
  •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1-25
  • 第3章 安吉县暴雨积水特征分析25-33
  • 3.1 降雨年际变化分析25-28
  • 3.2 降雨年内分布28-29
  • 3.3 暴雨时空分布29-31
  • 3.4 暴雨成灾特点及原因分析31-32
  • 3.5 小结32-33
  • 第4章 暴雨积水对校园场址的影响分析33-49
  • 4.1 暴雨积水对校园场址的影响概况33-34
  • 4.2 暴雨积水影响的预警评价方法34-36
  • 4.3 暴雨积水过程分析及洪涝评价36-47
  • 4.4 小结47-49
  • 第5章 安吉县校园场址排查及评估标准的建立49-53
  • 5.1 沿江沿河型学校排查及评估标准49-50
  • 5.2 病险水库下游型学校排查评估标准50
  • 5.3 蓄滞洪区、易涝区型学校排查评估标准50-51
  • 5.4 山洪影响型学校排查评估标准51
  • 5.5 小结51-53
  • 第6章 安吉县校园场址影响性评价53-57
  • 6.1 校园场址现状分析53-55
  • 6.2 校园场址安全性评定55-56
  • 6.3 小结56-57
  • 第7章 校园暴雨积水避灾防灾应急预案57-61
  • 7.1 校园场址风险分区57
  • 7.2 校园场区分级预警及处理方案57-58
  • 7.3 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建立58
  • 7.4 避洪防灾预案分析58-61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61-63
  • 8.1 结论61-62
  • 8.2 讨论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9
  • 附表69-73
  • 附图73-75
  • 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道亮;“石壁长草”技术在安吉县试验成功[J];浙江水利科技;2000年05期

2 阚喜森;发展山区水电 服务县域经济——浙江省安吉县小水电10年发展回顾[J];中国水利;2002年03期

3 阚喜森;转变观念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小水电——浅谈安吉县发展小水电的几点做法[J];水力发电;1999年12期

4 阚喜森,董洪潮;安吉县小水电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J];小水电;2002年06期

5 马开贵;实施安吉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J];小水电;1995年03期

6 周潮洪;焦飞宇;王建卉;;天津市区暴雨积水成因及对策研究[J];海河水利;2010年05期

7 石红;改善上海市区暴雨积水区对策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3期

8 屠雪姣;陈多长;;高速公路征地补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杭长高速公路(二期)安吉段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0期

9 陆卫东;项云;胡耀华;吴越枫;;浙江安吉抗击“莫拉克”台风纪实[J];中国防汛抗旱;2009年06期

10 陆敏博;张卫萍;;苏州某区域暴雨积水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丹;;安吉白茶舞春风[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2 陆卫东;胡光祥;;安吉县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初步思考[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2辑)[C];2005年

3 张咏梅;;创新规划,破解工业园区土地瓶颈——以浙江安吉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传奇;刘绍青;侯贵兵;;济南市城区暴雨积水二维水动力模拟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5 李志方;伍秀元;;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安吉县历经十五年重视微型实验教学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微型实验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晓慧;严力蛟;;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浙江省安吉为例[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发展与建设[C];2004年

7 杨锦蓉;刘怡;;一起急性二氧化碳窒息死亡事故的调查报告[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管彦;;新建景区教育功能开发之研讨和实践[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9 邵尧明;邵丹娜;;GIS在城市暴雨积水分析计算中的应用[A];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暨'2006江苏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建忠;;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对措施[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毛应邋袁伟琴 记者 李刚殷;安吉县总首发乡镇工会主席离任补贴[N];工人日报;2007年

2 余乐;让更多失地农民不发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刘元义;暖冬烘热安吉花木市场[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蒋文龙;“安吉白茶”品牌建设三步曲[N];农民日报;2006年

5 ;国家园林县城[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严冰;安吉:中国竹乡的生态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通讯员 程维新;乡镇财政赤字如何消化[N];人民代表报;2004年

8 孙国华;让公信扎根于民众之中[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黄刚;安吉农民吃上“品牌”香饽饽[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10 安吉县报道组 陈毛应 记者 秦军;安吉携手复旦共建美丽乡村[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晓丹;上海中心城区暴雨积水机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建瑜;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晓东;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李福生;中国林产品加工业价值链升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阜森;暴雨积水对安吉县中小学校园场址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曹羽;城市暴雨积水风险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为;基于GIS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高旭红;安吉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刚;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城市规划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6 沈晓飞;我国安吉竹产业发展及优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国金;安吉县竹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8年

8 应明飞;浙江安吉农家乐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赋;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绍青;济南市城区洪水淹没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2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92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