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本文关键词: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疏离感的基本情况及人格、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541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社会疏离感次高,人际疏离感最低。②青少年疏离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③青少年疏离感与人格的开放性、责任意识、外倾性、群体相容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人格的五个维度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疏离感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⑤社会支持在群体相容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责任意识、外倾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格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疏离感,同时又通过社会支持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人格 社会支持 疏离感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其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的孤独感、无意义感、不可控制感、压迫拘束感和自我疏离感等消极的情感[1]。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疏离感发生的敏感高危期[2-4],而高疏离感会引发青少年酗酒、犯罪等一系列问题行为[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2 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2期
4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5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7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8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9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睿;;某消防院校学员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关系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姚双雁;吴清兰;洪慧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赵春菊;;红与黑——透过两个典型意象看《麦克白》中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李代凤;王共强;胡纪源;许文明;韩咏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12年03期
6 杜江;曾臻;范大志;唐晓武;杨婷;潘发明;;某高职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2年05期
7 胡媛媛;曾臻;潘发明;段振华;冯大洋;李桂兴;王笙;;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0年12期
8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9 宋岩松;;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梁书生;王璐;;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孔建霞;;试论数学教学中的四种学习方式的涵义[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闯建;;城市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东蕾;;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宋京晶;周蜜;施钢;;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发展特点[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7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刘世宏;顾海根;任娟英;;影响预防医学工作者心身问题的工作压力及社会支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巍;;小学青年教师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海燕;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幸福感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成人肝移植术后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2 叶咏梅;功能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何颖;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黄静;;毕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探索性研究及应对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4 胡雨生,胡庆玉;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现状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李华香;宋迎秋;余喜;;大学生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6 王淑燕;李文雅;;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9期
7 骆伯巍,高亚兵;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2期
8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9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美春;欲望指数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2 李志勇;董文;吴明证;;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立金;;医学院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杨智辉;王建平;;癌症患者人格类型及其与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7年02期
6 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杨菲菲;黄欣;;研究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8 罗志珍;;从人本心理学看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塑造[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Z1期
9 娄文婧;;坚韧性人格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及培养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夏凌翔;黄希庭;王登峰;;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的结构——基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结果[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凌翔;;青少年学生自立的初步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秦凤华;王凯;;汉族、蒙古族高中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晶;王才康;;军人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镇;张建新;;自传体记忆与人格的关系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肖海霞;;律师人格特征与个人偏好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顾凡;文涛;;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征与激励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钱宇凤;吴远;;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明姬;施俊琦;王垒;;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的修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原军超;;大学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行政学院心理辅导中心主任 黄训美;健全人格塑造从三句话开始[N];光明日报;2006年
2 枫溪区枫溪中学 蔡静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N];潮州日报;2008年
3 韩文;实现理想自我所具备的人格特征[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董毅然;专家揭秘30位中国领袖人格特征[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赵雅静;青少年厌学:心理疾病需科学对待[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6 黄敏;眼中别人尽缺点 自身人格有缺陷[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陈上(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海神号》:人在灾难中会暴露本性[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 常文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N];潮州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孙燕明;自卑是产生偏执性人格障碍深层根源[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玉花;中国传统人格思想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利燕;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晓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父母育儿风格与幼儿人格关系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天梅;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徐保锋;技校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年
3 魏欢;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曾斌;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勇鹏;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邹琼;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的心理维度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丽媛;大学生自信人格对时间管理倾向影响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6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0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