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学校教育目标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学校教育目标的提升
【摘要】:个体发展的过程乃是个体完整成人的过程。如果说一个人成为有用之才,可以是私人性的事件,尽管成才需要社会化的标准,但成才过程本身可以在私人性的范围内完成,那么,个体完整成人则必然是公共性的事件。每个人都活在他人之中,公共性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学校教育并不是把人培养成供私人使用的器物,培养成谋生的工具,而是把人培养成人。完整成人乃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开启个体的公共生活视野,历练个体的公共精神,在公共视域中激励个体完整人性的生成。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学校教育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公共生活的内涵与意义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这样写到:“应当追溯他的过去,应当考察他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时期,应当观察外界投在他还不明亮的心智镜子上的初影,应当考虑他最初目击的事物,应当听一听唤醒他启动沉睡的思维能力的最初话语,最后,还应当看一看显示他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娜;;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振宇;;隐私权概念何以必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于丽红;个性的解放与束缚[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黄显中;;伦理话语中的古希腊城邦——亚里士多德城邦理念的伦理解读[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6 魏建华;;偶然性与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7 唐帼丽;;论重构通识教育下的大学主体目标的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金自宁;;公共空间与政治自由的实践——解读阿伦特“积极自由”观[J];比较法研究;2009年01期
9 陈秀玲;董泽芳;;课堂是什么——几种不同的社会学研究取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曹鹏飞;;公共性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陈春萍;叶幸男;;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黎明;;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京靖;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忠萍;郜影;;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宜海;;谈学校公民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3 弓立新;肖川;;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民主的性格——访肖川[J];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04期
4 高峰;;英国学校公民教育新解[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0期
6 彭佳景;;学校应承担起公民教育的神圣职责[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9年10期
7 张睿;;略论学校公共生活的几个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4期
8 袁利平;;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美国学校公民教育考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2期
9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10 刘利民;;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3 张志俭;;从信息到形式:通过传媒教育令公民教育教学变得更出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洪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历程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马晓东;黄连芳;;新时期农村学生家访的策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郭志明;;凯兴斯坦纳改革国民学校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理论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李春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浅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杰;让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于每个公民内心[N];光明日报;2009年
2 冯琳;公民教育在美国[N];光明日报;2004年
3 卧松;公民教育欲为学生扩权[N];中国教师报;2007年
4 全国政协委员 何悦;应加强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公民教育推进成效显著[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李 茂;英国公民教育初见成效[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龙静云;公民教育如何“转身”[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茂;英国公民教育走上街头[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朱四倍;调整学生上课时间中的公民教育[N];贵阳日报;2005年
10 王石川;公民教育比下跪劝学更迫切[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华;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沈研;学校公民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久香;我国学校实施公民教育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郝倩怡;中法两国青少年公民教育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王芳;学校服务社区的功能缺失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4 唐秀美;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特殊作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越;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法国公民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肖雯;1865-1939年美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吕s,
本文编号:917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1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