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

发布时间:2017-10-03 10:22

  本文关键词: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


  更多相关文章: 藏族青少年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摘要】: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分别抽取了区内(包括拉萨,那曲,山南,日喀则,昌都,林芝)与区外(包括四川阿坝,甘肃甘南,青海海南)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藏族中学生,以及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以及西北民族学院的藏族大学生作为被试。试图扎根在藏族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探寻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为了较好的了解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分别选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藏汉双语)对2241名藏族中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对1944名藏族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选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藏汉双语)对1121名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选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971名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考察藏族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藏族中学生在内外向分量表上,属于内倾向和典型内向的人数累积占到总人数的30%。在神经质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属于倾向神经质和典型神经质的人数累积占到总人数的26.8%。在精神质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精神质非常明显和倾向精神质的人数累积占到30.8%。在掩饰性分量表上,藏族中学生属于高掩饰性和倾向掩饰性的累积占到25.2%。 影响藏族中学生精神质的主要因素是性别、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内外向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级、汉族朋友数量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神经质的主要因素是性别、班级成分、学校成分、汉语口语流利程度、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影响藏族中学生掩饰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内外因素、性别、汉族朋友数量、汉语口语流利程度、藏族中学生所在地的海拔高度等变量。 (2)与同龄人常模比较,藏族大学生在掩饰性上得分高于常模,藏族大学生(16-19岁的女生除外)在人格特质上表现为外向性。20岁以上的藏族大学女生相对于一般人而言,情绪不太稳定。 影响大学生精神质的主要因素是汉语口语流利程度、汉族对藏族接受程度、家庭居住地变量。影响藏族大学生内外向的主要因素是汉语口语流利程度、汉族朋友的数量、区内外。影响藏族大学生神经质的主要因素是汉族朋友数量、认为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家庭居住地、汉语口语流利程度变量。影响藏族大学生掩饰性的主要因素是汉族朋友数量、父亲文化、家庭居住地、区内外变量。 (3)本次调查发现总体上70.3%的藏族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区内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区外藏族中学生。男女藏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十个因子上除了强迫和焦虑两个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因子上男生心理健康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年级藏族中学生相对其他年级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家庭居住地、朋友成分、班级成分以及学校成分变量对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影响。 (4)藏族大学生阳性个体中,SCL-90因子呈阳性的比例为6.2%~16.5%。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区内外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显著差异。藏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如男生。来自农村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汉族朋友多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汉族朋友少的藏族大学生好。所读班级和所读学校的汉族藏族的数量多少对其心理健康没明显的影响。二年级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所在地海拔高于3000米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所在地海拔低于3000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父母文化程度高的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父母亲文化低的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 (5)相关分析发现,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越外向、精神质得分越高(即情绪不稳定),心理健康得分也越高(即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精神质以及掩饰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显著相关,其中内外向、掩饰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藏族青少年 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引言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8
  • 1.1 藏族的生态文化背景分析14-16
  • 1.2 人格及其研究进展16-21
  • 1.2.1 人格17
  • 1.2.2 人格的构成因素17-18
  • 1.2.3 人格特质理论18-19
  • 1.2.4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素19-21
  • 1.3 心理健康及其研究进展21-25
  • 1.3.1 心理健康21-22
  • 1.3.2 心理健康理论22-24
  • 1.3.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4-25
  • 1.4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25-27
  • 1.4.1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25-26
  • 1.4.2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26-27
  •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27-28
  • 1.5.1 研究视角单一27
  • 1.5.2 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27
  • 1.5.3 研究工具适用性差27
  • 1.5.4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27-28
  • 第二章 问题提出28-30
  • 2.1 研究意义与假设28
  • 2.2 研究思路28-29
  • 2.3 研究方法29
  • 2.4 创新之处29-30
  • 第三章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30-44
  • 3.1 研究目的30
  • 3.2 研究设计30-32
  • 3.2.1 被试30
  • 3.2.2 研究工具30-31
  • 3.2.3 研究方法31
  • 3.2.4 实测过程31-32
  • 3.3 研究结果32-44
  • 3.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分析32-38
  • 3.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分析38-44
  • 第四章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44-62
  • 4.1 研究目的44
  • 4.2 研究设计44-46
  • 4.2.1 被试44
  • 4.2.2 研究工具44-45
  • 4.2.3 研究方法45
  • 4.2.4 实测过程45-46
  • 4.3 研究结果46-62
  • 4.3.1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46-53
  • 4.3.2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53-62
  • 第五章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2-66
  • 5.1 研究目的62
  • 5.2 研究设计62-63
  • 5.2.1 被试62
  • 5.2.2 研究工具62-63
  • 5.2.3 研究方法63
  • 5.2.4 实测过程63
  • 5.3 研究结果63-66
  • 5.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3-64
  • 5.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4-66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66-81
  • 6.1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66-74
  • 6.1.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66-70
  • 6.1.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70-74
  • 6.2 藏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74-80
  • 6.2.1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74-76
  • 6.2.2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76-80
  • 6.3 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0-81
  • 6.3.1 藏族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0
  • 6.3.2 藏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0-81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81-86
  • 参考文献86-92
  • 附录92-114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14-116
  • 致谢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柱;张守臣;刘爱书;;初中生人格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2 王卫红;杨渝川;;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对策建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朱鹏;邓永华;翟忠浩;曹静芳;徐嘉骏;;某校高中生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J];中国校医;2010年03期

5 顾永安,孙素芹;不同学历学生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及教育建议[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6期

6 瞿雪峰;余林;吴明霞;;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7 万冬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11期

8 王世锴;郭萍;王薇;高文斌;;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1年07期

9 熊建练;熊燕;赵震宇;;研究生新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3期

10 王雁;梁虹;原福娟;孙宏伟;;高护女生人格、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通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波;詹丽萍;董莉萍;杜瑞红;;北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吴守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利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调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孙颖心;常莉;刘润玲;;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陈丽华;;年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6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8 ;对技校学生人格状况的量化调查[A];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C];2005年

9 刘娟娟;张万军;李杰;郑睿智;冯晓明;黄芬;;安徽省某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启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晓;对邪教痴迷者人格特质的分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 王更;我市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N];石家庄日报;2008年

3 ;心理健康保障不能坐等立法[N];深圳商报;2011年

4 通讯员 董骥 记者 于丽爽;丰台13个社区建心理诊室[N];北京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方芳;社区心理“片儿医”走近你和我[N];北京日报;2011年

6 ;用艺术滋养为心灵导航[N];解放日报;2011年

7 刘中;创业者适合的人格特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8 汤江峰;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N];大众卫生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赵婀娜;教学中的“踢猫”要不得[N];人民日报;2011年

10 东方晓;对邪教痴迷者人格特质的分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俪珊;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人格特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苏琪;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文彬;组织伦理气氛与员工越轨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韩煊;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浩;地方大学生军事择业心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陈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医护人员职业耗竭风险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琴;三峡水库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张明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管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暨因应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端颖;人格特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汪念念;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D];西藏大学;2012年

3 蒋贤诲;人格特质与顾客感知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黄文英;心理应激对不同人格特质青少年射击运动员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IgA、IgM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祖娴;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6 王华;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佳琳;四川省护士长人格特质及其行为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芹;大学生成功恐惧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孔丽华;企业员工人格特质、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64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64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