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师共情能力及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3:06

  本文关键词:教师共情能力及训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策略 教师共情 有效性 问卷调查 共情训练


【摘要】:教师共情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言语技巧有意识地将这种理解反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一种心理策略。这一策略包含的言语技巧有:认知上对学生所述内容的理解和反应,通过复述和内容反应来体现;情感上对学生所表达情感的反应,可通过情感反应、情感表达和自我暴露来体现;行为上指出学生的不足或可提升的缺陷,可通过指导和提供建议来实现。教师共情能力既包括教师内在的共情倾向,也包括教师在特定情境中表达出来的共情反应,只有有意识地适当表达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本研究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共情策略的有效性,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以及共情训练对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的三个部分为: 研究一,以问卷形式对757名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共情策略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共情策略具有较高的定义准确度和认同度;(2)共情策略使用难度较低,较常被使用,使用效果较好;(3)共情策略对不同性别及气质类型学生均适用。 研究二,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修订版(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和自编共情反应测试材料,考察在职教师与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对在职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学过共情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没学过的教师。(2)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IRI-C想象量表、IRI-C个人痛苦量表以及IRI-C量表总分上,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3)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11-20年教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4)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上,小学教师显著低于中学教师。(5)在IRI-C想象得分上,文科教师高于文体类科目教师。在IRI-C个人痛苦得分和IRI-C量表总分上,文科教师均高于理科和文体类教师。对职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IRI-C共情性关心得分上,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在IRI-C想象、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以及IRI-C量表总分上,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3)在IRI-C想象分量表得分上,大三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4)在IRI-C共情性关心量表得分上,文科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和文体类教师。比较在职与职前教师在共情得分上的差异发现:在共情情境反应得分、IRI-C观点采择得分、IRI-C共情性关心得分及IRI-C量表总分上,在职教师得分显著高于职前教师。在IRI-C个人痛苦量表得分上,在职教师得分显著低于职前教师。 研究三,通过对职前教师进行共情训练考察其对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影响。使用自编共情培训材料对30名职前教师(在校免费师范生)进行共情培训,考察培训前后被试在共情能力得分上有无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共情培训后,共情情境反应得分和观点采择得分显著提高,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修订版(IRI-C)其他分量表及总分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控制组被试则在所有得分上前后测差异均不显著。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教师共情策略具有有效性、可用性及适用性; (2)在职教师共情能力受到有无学习共情、性别、教龄、年级阶段及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3)职前教师共情能力受到是否独生子女、性别、年级和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4)在总体共情能力上,在职教师优于职前教师; (5)通过共情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共情情境反应能力及观点采择能力。
【关键词】:教育策略 教师共情 有效性 问卷调查 共情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文献综述9-16
  • 1.1 共情概念研究9-11
  • 1.2 共情的测量方法研究11-12
  • 1.2.1 量表测量法11-12
  • 1.2.2 图片或情境刺激法12
  • 1.2.3 认知神经测量12
  • 1.3 共情的影响因素研究12-13
  • 1.4 共情的干预研究13-16
  • 2 问题提出16-18
  • 2.1 已有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16-17
  • 2.2 研究框架17
  • 2.3 研究意义17-18
  • 3 研究一:教师共情策略的有效性研究18-24
  • 3.1 研究目的18
  • 3.2 研究方法18
  • 3.2.1 被试18
  • 3.2.2 材料18
  • 3.3 结果分析18-21
  • 3.3.1 共情策略认同度和准确度分析18-19
  • 3.3.2 共情策略的使用难度、常用性及使用效果分析19-21
  • 3.3.3 共情策略适用的学生性别和气质类型分析21
  • 3.4 讨论21-24
  • 3.4.1 共情策略的有效性21-22
  • 3.4.2 共情策略的可用性22
  • 3.4.3 共情策略的适用性22-24
  • 4 研究二: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研究24-35
  • 4.1 研究目的24
  • 4.2 研究方法24-25
  • 4.2.1 被试24
  • 4.2.2 材料24-25
  • 4.3 结果分析25-31
  • 4.3.1 在职教师共情能力特点分析25-28
  • 4.3.2 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特点分析28-31
  • 4.3.3 在职教师与职前教师共情能力差异比较分析31
  • 4.4 讨论31-35
  • 4.4.1 在职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31-33
  • 4.4.2 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特点33-34
  • 4.4.3 在职教师与职前教师共情能力差异34-35
  • 5 研究三:共情训练对职前教师共情能力的影响研究35-40
  • 5.1 研究目的35
  • 5.2 研究方法35-36
  • 5.2.1 被试35
  • 5.2.2 材料35
  • 5.2.3 程序35-36
  • 5.3 结果分析36-38
  • 5.4 讨论38-40
  • 6 总讨论40-42
  • 7 总结及改进42-43
  • 7.1 本研究的结论42
  • 7.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改进的方向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9
  • 致谢59-60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麦t熝,

本文编号:991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91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