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和语言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比较和语言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摘要】:类比推理在儿童学习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比较是学前儿童学习类概念的能力体现。迄今为止,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大多考察了儿童如何根据事物的特征形成类概念,而且已经开始深入探讨更加复杂的判断过程。本研究以学前儿童为研究被试,用E-Prime2.0编程呈现刺激,首先探讨了比较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的类概念;然后我们还测试了在学前儿童形成陌生事物类概念时类比机制是如何使得学前儿童注意到事物不明显的属性(纹理);再次还探究了名称是否能够促进类概念的形成;最后探讨了学前儿童是否能够自发地形成类概念。 本文从类概念的定义开始梳理相关研究,阐述了类概念的层级关系并且简评了类概念形成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找出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记录、分析选择符合特定要求的图片(纹理匹配)个数,采用个别测试。 实验一设置了比较和名称两个自变量,考察有无比较在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时是否有差异,以及是否提供共有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形成类概念。实验二只有名称一个自变量,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索只呈现一个目标图片且测试图片仅有纹理匹配的时候,学前儿童是如何给陌生事物分类的,纹理是否能成为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实验三是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探索不提供提示语的情况下名称是否还能影响学前儿童给陌生事物分类,更重要的是探索缺少提示语情况下儿童能否自发地形成类概念。 三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如下: (1)比较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有十分显著影响,在目标图片有比较的情况下均比无比较情况下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最高成绩即选择纹理匹配图片所占百分比达到90%。 (2)当呈现目标图片是可比较的情况下,在有名称组学前儿童更多地选择纹理匹配图片,说明名称对类概念形成有显著影响;然而当呈现目标图片时是不可比较的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的形成没有影响。因此名称可能要在可比较的样例下才能起到促进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3)对矛盾条件下的四个自变量的比较,贯穿三个实验都证明了比较在形成类概念的关键作用,而名称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纹理能够作为本实验学前儿童分类的依据。 (4)在没有任何提示语的情况下,学前儿童仍旧能够根据纹理匹配进行分类,从而更加证明了提供名称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对类概念的学习和巩固。
【关键词】:类概念 比较 语言名称 纹理匹配 学前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1 理论阐述13-27
- 1.1 类概念13-18
- 1.1.1 类概念的定义13-14
- 1.1.2 类概念的层级关系14
- 1.1.3 类概念形成的理论模型14-16
- 1.1.4 影响类概念形成的因素16-18
- 1.2 类比推理18-27
- 1.2.1 类比推理的含义18-19
- 1.2.2 类比推理的理论19-22
- 1.2.3 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理论22-24
- 1.2.4 影响类比推理的因素24-27
- 2 研究回顾27-33
- 2.1 问题的提出27-30
- 2.2 研究逻辑和研究假设30-31
- 2.2.1 研究逻辑30-31
- 2.2.2 研究假设31
- 2.3 研究意义31-32
- 2.4 实验设计框架32-33
- 3 实验一 比较和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33-41
- 3.1 实验目的33
- 3.2 实验设计33
- 3.3 被试的选取33
- 3.4 实验材料和工具33-34
- 3.5 实验程序34-37
- 3.6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37-39
- 3.6.1 总体检验37-38
- 3.6.2 两个自变量效应的具体分析38-39
- 3.7 小论39-41
- 4 实验二 仅纹理匹配的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41-47
- 4.1 实验目的41
- 4.2 实验设计41
- 4.3 被试的选取41
- 4.4 实验材料和工具41
- 4.5 实验程序41-42
- 4.6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42-44
- 4.6.1 总体检验43
- 4.6.2 只有纹理匹配处理下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影响43
- 4.6.3 跨实验比较43-44
- 4.7 小论44-47
- 5 实验三 缺少提示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47-51
- 5.1 实验目的47
- 5.2 实验设计47
- 5.3 被试的选取47
- 5.4 实验材料和工具47
- 5.5 实验程序47-48
- 5.6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48-50
- 5.6.1 总体检验48
- 5.6.2 无提示语条件下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影响48-49
- 5.6.3 跨实验比较49-50
- 5.7 小论50-51
- 6 综合讨论51-55
- 6.1 总论51-52
- 6.2 关于比较和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影响52-53
- 6.3 名称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分类陌生事物53-55
- 7 研究总结55-57
- 7.1 研究不足55
- 7.2 研究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3
- 后记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桂香;周丽霞;;多重限制理论解析二语习得中类比负迁移的成因[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向葵,王金凤;西方儿童类比推理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年11期
3 陈安涛;李红;邱江;罗跃嘉;;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事件相关电位提供的电生理证据[J];科学通报;2006年11期
4 王润华;王韶华;;儿童教育中类概念的使用[J];宁夏教育;2006年11期
5 邢强;唐志文;;类别学习中人工语言标签相似性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6 陈友庆,阴国恩;儿童分类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沃建中,林崇德,陈浩莺,曹凌雁;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个体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2期
8 方富熹,方格,郗慧媛;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再探[J];心理科学;1991年01期
9 赵彤璐,阴国恩;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10 莫雷,唐雪峰;事件类型的相似性对原理运用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琴;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永兴;材料的整体性知觉对类别建构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志文;类别学习标签效应的眼动和ERP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5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9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