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受教育影响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1:28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受教育影响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庆大学生 特殊青少年 印象 教育影响 关系 研究
【摘要】: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人们往往视智障、残疾、盲人等为社会的威胁,把他们与社会犯罪、贫穷、文明的衰退联系在一起,或者把他们当作是令人害怕、畏惧、取笑的对象,给他们贴上“白痴”、“低能儿”和“傻瓜”等具有侮辱性质的标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特殊青少年逐渐理解,但旧观念依然存在,并且影响着人们与特殊青少年的交往。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特殊青少年的看法,很大程度影响着特殊青少年的发展。据研究,我国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如何,其印象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国内还没有人研究过。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通过调查法研究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对特殊青少年印象形成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为改变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存在的消极印象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 1.自编的《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问卷》和《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受教育影响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教育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研究的测量工具。 2.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分为三个维度,各维度的得分大小依次为:中性印象积极印象消极印象。 3.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受教育影响分为六个维度,各维度得分大小依次为:家庭教育消极影响大众传播积极影响大众传播消极影响家庭教育积极影响学校教育积极影响学校教育消极影响。 4.重庆女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总分、积极印象和中性印象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男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高于女大学生,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积极印象最高,大四学生对其中性印象最高,大二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最高。不同年级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总分按大小依次为: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大三学生,并差异显著。 5.性格外向、认识或接触过特殊青少年的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积极印象得分显著高于性格内向、不认或未接触过特殊青少年的学生。文科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不认识特殊青少年、家庭经济中等的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中性印象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认识特殊青少年、家庭经济差的学生。理科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6.重庆重点大学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受教育影响的总分大于一般大学学生,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理科大学生高于文科大学生,大三学生低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接触过特殊青少年的大学生高于未接触过的大学生。 7.不同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认识特殊青少年的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的受教育影响总分差异不显著。经过事后多重分析发现,农村重庆大学生的积极大众传播影响得分显著高于小城镇重庆大学生。认识特殊青少年的重庆大学生的积极学校教育影响和消极学校教育影响得分高于不认识特殊青少年的重庆大学生。家庭经济中等的重庆大学生的消极大众传播影响得分高于家庭经济好的大学生。 8.重庆大学生受积极家庭教育影响、积极大众传播影响、积极学校教育影响及教育影响总分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积极印象呈显著正相关,受消极家庭教育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积极印象呈显著负相关。 9.重庆大学生受积极家庭教育影响、积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学校教育影响及教育影响总分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中性印象呈显著正相关。 10.重庆大学生受消极家庭教育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学校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总分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呈显著正相关,受积极家庭教育影响、积极大众传播影响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呈显著负相关。 11.重庆大学生受积极家庭教育影响、消极家庭教育影响、积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学校教育影响及教育影响总分与其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总问卷呈显著正相关。 12.积极大众传播影响和积极家庭教育影响共同解释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积极印象的13.9%;积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消极学校教育影响解释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中性印象的8.2%;消极家庭教育影响、消极大众传播影响和消极学校教育影响共同解释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消极印象的13.4%。回归分析的各项检验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重庆大学生 特殊青少年 印象 教育影响 关系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问题的提出10-14
- 1.1 选题的缘由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
-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11-14
- 2 印象研究综述14-22
- 2.1 印象的涵义14
- 2.2 印象形成研究现状14-16
- 2.3 印象管理研究现状16-17
- 2.4 刻板印象研究现状17-22
- 3 研究构想22-24
- 3.1 研究对象22
- 3.2 研究目的22
- 3.3 研究假设22
- 3.4 研究方法22-24
- 4 问卷的编制24-40
- 4.1 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问卷的编制24-31
- 4.2 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受教育影响问卷的编制31-40
- 5 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研究40-48
- 5.1 研究对象40-41
- 5.2 研究工具41
- 5.3 统计数据处理41
- 5.4 结果与分析41-48
- 6 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受教育影响的研究48-56
- 6.1 研究对象48
- 6.2 研究工具48
- 6.3 统计数据处理48
- 6.4 结果与分析48-56
- 7 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受教育影响的关系56-58
- 7.1 相关分析56-57
- 7.2 回归分析57-58
- 8 总讨论58-70
- 8.1 问卷的编制58
- 8.2 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印象的现状58-62
- 8.3 重庆大学生受教育影响的现状62-66
- 8.4 重庆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受教育影响的关系66-68
- 8.5 教育对策68-69
- 8.6 本研究有待完善和改进之处69-70
- 9 研究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8
- 附录78-88
- 致谢88-90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韩俊彦;大三学生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3期
3 卓彩琴;;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陈智旭;;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年04期
5 王德强;许晓辉;薛彦华;;大学生社会化的学校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杨晓婷;;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2期
7 崔璨;时雨;邱孝一;时勘;;应聘者印象管理研究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8 潘红霞;;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邱慧;;导游员印象管理的动机与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唐颖;;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1086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8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