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的思维僭越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的思维僭越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工程论 理论思维僭越 工程思维僭越 教育技术研究
【摘要】: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倾向之间的争论,该文通过分析提出两种研究倾向的争论源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理论思维僭越与工程思维僭越。要解决这一争论,教育技术学科内部要具有自我意识,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要专注于理论研究,产生新的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要专注于工程,实现应用效果最大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做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时,可以选择各种有利于工程目标实现的理论来综合应用,而非拿着某个单一的理论来做逻辑演绎和推导,二是在做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时,可以从各种教育技术应用中汲取理论素材,但不能完全沉溺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经验之中,而是要确保所构建的理论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逻辑严密性。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ebate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roversy of two kinds of research tendencies originates from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think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 order to solve this dispute,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bject should have self-consciousness. The researcher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 should focu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produce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focus on enginee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o do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 can choose a variety of theorie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objectives to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rather than holding a single theory to do logical deduction and derivation, the second is to d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 can draw theoretical material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but not completely indulge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ut rather ensure the logical tightness between the conclusions mentioned in the theory constructed in the pas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教育技术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理论研究倾向,一种是应用研究倾向。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是低水平劳动没有理论含量,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者认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不接地气没有实用价值,两者之间难以沟通相互轻视,造成了教育技术研究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研究:问题与正务[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李芒;;教育技术的学科自觉:学格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3 徐长福;思维方式: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J];学海;2001年01期
4 徐友波;胡凡刚;;教育技术学发展问题再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9期
5 杨开城;;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4期
6 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4期
7 孙立会;李芒;;论教育技术之“道”[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1期
8 赵静;;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研究分析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兆杰;汪基德;;偏离与回归: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2 高铁刚;王蓉;;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向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3 徐长福;论个别性与本质主义的矛盾──反思本质主义的一条新思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菲罗热·依明江;;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9期
6 邓小华;;深化教育技术本质研究的若干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李芒;;教育技术的学科自觉:学格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8 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办公自动化;2013年12期
9 庄惠阳;;“批判性讨论”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10 孙立会;;中日教育技术学术交流轨迹探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正巧;赵德伟;庄科君;;认知弹性理论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的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5 朴金波;西田“融创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艾新波;成效导向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葛国耀;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工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宏敏;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进;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银珠;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龙燕;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双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陶磊;试论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慧智;从认识论范式到工程论范式[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奕奕;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比较[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李仕华;地质工程实践的哲学探析[D];长安大学;2007年
9 徐晓芳;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宏福;实践辩证法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学谦;;教学模式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杨开城;;社会角色分析与课程开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4 南国农;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浅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教育技术的实践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6 张立国;;从“教学结构”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哲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7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安涛;;论中西文化传统差异对教育技术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9 李红梅;李世改;刘宁;;通过AECT2006年会透视教育技术研究现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10 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技术应用与研究为主的学科[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芜;;在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开题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2期
2 ;拓展研究思路 融合学术精蕴——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研修班[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5期
3 ;2008年度北京高教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年会顺利举行[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S1期
4 ;2008年度北京高教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年会顺利举行[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1期
5 史晓亮;;龙芯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研讨会在常熟召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6 王以宁;张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9期
7 王晓芜;;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需把握好五对关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5期
8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9 安涛;高欣峰;李远航;;教育技术存在之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10 苏宏;丁新;;霍克里奇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萌;;云计算及其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应用初探[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周炜;国产网络公开课能否“一课风行”[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银莲 通讯员 金俊杰;我市电化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层次、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居长华;基于冗余原则的多媒体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李静;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海燕;面向小学科学课程的RPG教学游戏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强;网络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王国良;基于Java的网络课件包装及其共享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贤英杰;多媒体教学艺术美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圆圆;数字音频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牟晓东;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9 范青;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霞;信息技术与《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9721.html